69
新聞報導
牽手夫妻菩薩行
林美華
  
  中國人認為吃過五月粽,寒衣才可以入籠,正式宣告炎夏來臨。六月十一日端午節當天,大圍聯絡處舉辦幸福人生講座,真擔心天氣燠熱或忙於過節叫人卻步,豈料,參與的會眾仍然非常踴躍,坐滿了整個會場,想必是主題吸引——牽手夫妻菩薩行。
  司儀林麗香師姊,先引用上人的開示:「夫妻同行菩薩道,前世不知結了多少好緣,才能同心、同道、同師、同志願」來點出講座主題,接著生動活潑地介紹三對慈濟道侶,暢談他們共同做慈濟的經驗及感受。

◎從光做不說到侃侃而談
  第一對被介紹的是陳仁彥師兄和施慧貞師姊。螢幕上一張張照片,見證魁梧的陳師兄,歷年來參與過的書展、賑災、冬令發放……陳師兄苦幹實幹,默默出大力,卻從不參與分享,有「光做不說」的形象。
  二零零三年回花蓮參加企業家靜思生活營,當時他深受感動,上臺分享:「台灣社會這麼亂,還好有慈濟;慈濟需要我的話,我一定回台灣做慈濟。」上人一句輕輕回應:「人不要太自大!」讓他省思:什麼都沒付出,怎能批評!
  施慧貞師姊人如其名—-有智慧又堅貞!陳師兄參與福鼎義診、賑災等活動,都是師姊的鼓勵。二零零四年十月,她開始帶著兩個女兒一起做香積,非常開心。夫妻同修最大的受益者,是兩位小菩薩;因為管教方式有協調,爸爸變得平易近人,所以她們大力鼓勵爸媽同做慈濟,如此一來,就沒時間囉唆她們了!
  陳師兄在大陸開公司,被問及做慈濟與事業的時間比例,他答:「七比三,做慈濟是七,事業是三。」陳師兄加入慈濟後改變很大,比較不會罵人。最近公司出了次大狀況,他沒有生氣,讓韓國籍的秘書訝異:「這難道是中國文化?!」他只輕描淡寫地說:「員工已那麼努力,怎可以生氣!」
  司儀笑問陳師兄:「你平時『沈默是金』,你是不是存了很多金?」當然!一出口,字字珠璣,句句千斤!

◎在生活中實踐
  「人生道路曲又彎﹐結識慈濟在台灣,移居香港環境換,慈濟因緣不能斷」,司儀藉用蕭文慧師姊寫的詩句,介紹黃楚雄師兄和羅安妮師姊出場。
  黃師兄幽默風趣,羅師姊爽朗樂天,他們和慈濟結緣於早年定居台灣時,曾搭乘慈濟列車回花蓮尋根。一九九五年黃師兄的弟弟因病住沙田醫院,與香港慈濟連上線。待他們回流香港,羅師姊辭掉工作後,便到慈濟做志工。
  黃師兄一向喜歡攝影,拍照時要調校又構圖,心急的師姊常常催他:「快點!快點!」,直到兩人一起參加「文化三合一」課程,學習數碼攝影,羅師姊始知「x機辛苦」。她認真學習,又有私人教授,承擔社區活動攝影,進步有目共睹,正是「來慈濟,免學費,教到會,生智慧。」
  黃師兄拿出一對環保筷子,上寫「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他不斷在生活中實踐這些品德,當兒子做錯事時,不責罵,只講故事﹐說道理,並以身示範「誠信」。他們一家三口常一起參與慈濟活動,在付出的當中,讓兒子受到潛移默化。現在,羅師姊身體欠安時,向來被服侍慣的兒子會主動買菜煮飯。眼見兒子漸懂得體貼父母,夫妻倆都感到非常欣慰!

◎ 出自慈濟家族的一對
  最後上臺分享的是,出自慈濟家族的馮少蓮師姊和梁榮錦師兄。一九九七年,身為姊姊且投入慈濟多年的少蘭、少群師姊,邀請他們利用週日一起到沙田醫院服務--參與團康及探訪。他們很慶幸當時沒有推辭,雖然起初不知怎麼做,但邊看邊學,也從中體悟自己好手好腳,能付出即是福氣。當他們見到院友從對他們不理不睬到開懷接納,感到法喜充滿。
  梁師兄平常工作緊張,似繃緊的橡皮筋。二零零零年有一天,師兄洗頭後,浴缸滿是頭髮,發覺頭髮掉了大半,後來還差不多掉光。出外洽談生意,被人問及是否生癌,正接受化療?在探訪中,看到比自己差好多倍的病人和感恩戶,他心念改變,接受並放下,不理別人如何猜想,廣結善緣,結果很多人介紹醫生給他。待重新長出頭髮,他乾脆理小平頭,更見精神爽利!
  嬌柔的少蓮師姊以前發脾氣,會把東西一掃落地,師兄唯有沈默以對,避免吵架。後來他懂得用「靜思語」:「亂發脾氣就是短暫的發瘋」以及「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來做免戰牌。
  剛開始,師兄答應少蓮師姊幫忙做兒童班的拍攝工作,後來發現照相是走進菩薩道的踏腳石,因為師兄少,一做就停不了手。他百分之百支持師姊做慈濟,到他也受證時,上人嘉許是:「雙倍支持!」他認為受證才是承擔的開始,用心做,接受培訓和共修,才能跟上大隊。
  少蓮師姊非常感恩父母,他們對兒女說:「你們做慈濟,是好事。不用時常回來,打電話回來就可以了!」父親住院七個月,子女孫兒輪流照顧、齋戒,希望不會有來不及的愛。父親往生後,馮家舉辦了香港首個慈濟儀式喪禮,簡單而隆重。少蓮師姊感恩慈濟人,待他們如家人一般,讓他們對父親的愛沒有遺憾。
  由於講座開始前已教授了手語「千手來牽手」,故結束時,當臺上十位志工表演此曲時,臺下熱烈響應,一起比劃,溫馨熱鬧。一曲既畢,司儀帶領大家圍成兩個同心圓,手牽手,心連心,再比唱一次,冀望愛的種子,由個人到家庭,再散播到社會去,芬芳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