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
富樂安穩
人生要怎樣才能得到富有的生活呢?佛陀在《遺教經》中教育弟子:「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什麼樣的人最快樂?其實,很少有真正快樂的人。家庭富裕,財物充足的人就算是快樂嗎?不,他還有心靈上的苦惱、還是有不足的缺憾。
我們要常常警惕自己,時時刻刻修知足常樂,人生才無憾事,也才能脫諸苦惱。故佛陀又說:「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佛陀教我們要知足,能知足就能夠處於富樂安穩。人都是在不足中造業,在不足中煩惱。
人生活在五欲中,永遠都有填不滿的不足感──苦惱。放眼天下看人生,又有哪個人會說:「我所得到的已很夠了,我已夠滿足了呢?」人往往有了一分,還想要得另外的九分,越得越想得越多。愛欲的心始終沒有辦法滿足,人永遠都在欠缺中。所以我們如能有自我心理的滿足,就是處於最安穩快樂的環境中。
知足寡欲
知足寡欲的人,一定是最快樂的人。世間的物質再怎麼追求,也沒有滿足的一天,無限的愛欲與情就是人生苦惱的根源,要除去這些苦惱,唯有用知足的方法。一個知足的人,雖然睡在地上,但已經覺得很滿足了。
而有些人在柔軟的床上,卻還有不足的苦惱!所以人生一定要能夠知足,常找環境磨練這分知足的心理;如不知足,即使住在天堂,物質上的享受豐富,你還是不稱意,心中的煩惱仍多。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因為不知足的人,心中還有欠缺,有欠缺就是貧。相對的,知足者,雖貧而富,從形態上看來,也許他是貧窮的,但他的心中卻是富有的。什麼都不覺得欠缺的人就是富有啊!
永遠的名
現今的社會上,許多人不是為名、就是為利,爭來鬥去到頭來又是為了什麼呢?真正要為社會、為人群做事的人,又豈需要如此的你爭我奪呢?難道人生在世只是為名與利嗎?
真正的名是要從良能發揮出來,無形中建立在受惠者的心中,這才是永遠的名。所以名根本不需要去爭取,該得的總是會實至名歸!
五欲造業
從一個知足的人來看不知足的人,會覺得對方很可憐。因此,佛陀看眾生,憐愍眾生,就如同一位修行已覺悟的人,看到在迷途中昧了木性良知的人,那樣的痛心和憐愍。所以往往有錢尚不知足的人,也會被沒錢而安貧樂道──知足的人所憐愍。
佛陀教育我們,最主要的是要顧到我們原來的本性,去發揮我們的智慧,用這分智慧去看透世間一切的物質,而世間的物質都是一種潮流。大平年代時金銀玉石是寶,而戰亂時期米糧衣布是寶,世間所謂價值的束西是要用什麼來衡量呢?其實,那完全是盲目追隨潮流及虛榮心的作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