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
上人開示
信佛、拜佛與學佛
  
佛教徒有三類:一是信佛的人,二是拜佛的人,三是學佛的人。到底那一種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呢?

學佛者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我們要學佛的大慈悲、大無畏心,學佛「犧牲小我」的偉大精神。

信佛者儘管相信佛的偉大,也相信佛的教理很深奧;但若只是了解「佛學」,而不肯學佛的精神,則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而拜佛者儘管拜得很虔誠,但是只祈福消災,那也不是正信的佛教徒。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是要學習佛陀的人格修為。佛陀出現人間是為了一大事因緣──「開示眾生,悟入佛的知見。」人人都有與佛平等的清淨慧性;眾生的煩惱、業報,是來自一念無明,因此而受盡了苦難。佛陀慈悲諄諄開導示教,令人人發揮大愛的精神,萌生慈悲的意念,以救度眾生。我們有和佛一樣的知見、一樣的慈悲,一樣能修行成佛。

學佛、修行,並不是必定要出家,而是要大家時時培養善根(智慧)、慈悲(福德),除了自度之外還要度人。我們應好好依照佛陀的教法力行,啟發良知,開悟本性,精進不懈。

有人說:「要我修行現在還不行,因為我還有事業要做、家庭要照顧、子女要栽培……。」其實,學佛修行並沒有阻礙自己的事業,也不會影響家庭生活,更不會阻礙培育子女。學佛人應善用佛菩薩的智慧於生活中,成就一切事業,建立美滿的佛化家庭。

也有些人由於學佛未深,無法了解佛陀的教法,因而心生恐慌,躊躇不前。甚至有人說:信佛就是要拜佛、放生、印經才對,濟貧救急,只是人間事……。其實,佛陀在他的弟子當中,特別讚歎具有菩薩精神的實踐者,而非獨善其身的自修者;所以說,人間不能離開佛教,佛教也離不開人間。

學佛應徹底了解佛法教育的精神中心,認真地修習戒、定、慧,消除人間貪、瞋、癡習氣學習佛陀以慧眼分析外界事物,防止物慾侵犯心念,並且以堅定的意志克服困難,更應放寬心量來改正過去不正確的心性永保清淨。

若能如此,則現在雖處凡夫地(也可以說是成佛的起點),而後經過菩薩道,就可以到達目的地-成佛。

「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唯有將佛教精神落實於行為,理事圓融兼行於人間,即能創造真、善、美的人生,亦是真正學佛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