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日期:2009/03/15

讓安康社區課輔更貼心 北區九校慈青首次聯合研習
周绣珍、林靜芳台北報導

北區九校慈青於安康社區推展人文活動,陪伴社區裡的孩童成長,已有五個寒暑。為使活動內容更貼近孩童的需求,遂自2008年10月成立課後輔導班。3月15日,九校慈青首次聯合舉辦「志工培訓」,慈懿會爸爸媽媽、慈青學長學姊、各校慈青共八十多位,透過靜態課程及實地家訪,學習更貼心、適當的服務。

圖:透過「擺攤」創意招生方式,吸引家長及孩童報名參加活動。

(攝影者:高武男)

3月15日,陽光和煦的週休假日,座落在文山區興隆路的安康社區學藝中心三樓,來自北區九所大專院校,包括政大、世新、華夏、景文、華梵、東南、耕莘、中國科大、警專等慈青,首次聯合舉辦「志工培訓」,慈懿會爸爸媽媽、慈青學長學姊、各校慈青共八十多位參與,展開為期一天的培訓課程。

北區九校慈青於安康社區推展人文活動,陪伴社區裡的孩童成長,已有五個寒暑。為使活動內容更貼近孩童的需求,經過數次調整活動方向,期使提升活動之多元性與孩童的學習動機,增進學習成就,遂自2008年10月成立課後輔導班,每週四晚上七至九點,及週日上午十至十二點,在安康社區提供的場地「希望工作坊」,陪伴孩童學習,發揮大學生良能。

「活動轉型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更貼切的服務,而志工人力與素質的穩定性,則直接影響其服務品質。藉由培訓課程薰習,提升慈青團隊對安康社區與活動本質的熟悉度,瞭解自己在活動中的角色與使命。」執行策劃的慈青學長陳志明,說明此次活動的旨意。

上午靜態課程,邀請安康社區李鈴姿督導,簡介社區歷史、環境與住戶背景,作為社會團體的輔助,使他們過得有尊嚴,不致貧困而形成惡性循環。她教導慈青:「要如農夫般用心耕耘,適時給與孩童們的需求,提供完善及正向思考;活動過程中瞭解其個性與特徵,引導學習生活規範,鼓勵遇到困難時,把它當成助力而非阻力,使其生出力量,來改變自己的環境,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慈青學姊蘇嫺以親身參與經驗,授講「與孩童互動之技巧及經驗分享」。首先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往他們有興趣的方向去做,音量要放慢、放低,避免造成壓迫感,而中斷孩子參與的興趣。其次,要說他們聽得懂的話語,讓孩子很清楚他為什麼要來參加活動。陪伴時當孩子的親人或老師,以身作則引導其正向學習,並多加運用「三明治回饋法」:先讚美→提醒缺點→再次讚美後,循序漸進,再以慈濟人文教育方式互動。

「慈青大哥哥大姊姊來囉!邀請各位小朋友成為我們的好朋友,一起從遊戲中學習成長,還在等什麼呢?快加入我們的行列吧!」溫馨邀請的宣傳單、擴音器廣播主動出擊,是午後透過「擺攤」招生、分組實務進行「家訪」的重頭戲,讓慈青培訓學員,深入瞭解住戶生活環境,累積愛的存款。

來自景文科大的洪于安,溫馨分享時說:「早上報到時,才知道校內只有我報名參加培訓,有點落寞的感覺,但是透過整天豐富課程的學習,更加瞭解和孩子互動的方式、家訪時說話要特別小心,結交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使自己有信心參加社會服務的行列,真是不虛此行。」

加入華夏技術學院慈青社,甫一年多的黃柏誠,朗朗上口從慈樂中開啟的智慧「斯經譬如一種子,百千萬億從它生,千億種子復又生,展轉乃至無盡量」,與學員分享慈濟因緣的法喜,他說:「一年來不斷參加慈青營隊活動,勤學習且勇於承擔功能,最喜歡擔任隊輔,不但能拓展生活視野,分享在『慈濟家庭』成長的喜悅,還能接引更多新芽,加入社會服務的行列。」

慈青學長、學姊們,誠懇的態度與自信心,分享著慈濟人文,能改變個人的價值觀。除了校內知能學習,慈青社團提供多元學習的管道,奠定正確的人生目標。培訓團隊用心耕耘,更讓安康社區活動充滿著新希望。


左:安康社區李鈴姿督導,簡介社區歷史、環境與住戶背景,期使提升活動效益。
右:小組溫馨分享成長的喜悅,洪于安(著綠衣者)說:「真是不虛此行。」

左:分組實務「家訪」,讓學員深入瞭解住戶生活環境,累積愛的存款。
右:學員認真填寫「家訪紀錄單」,不受克難場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