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南彰和氣二(
ITI04
)
大藏經基本資料
快報分類
※
醫療
報導類型
非活動報導
設定焦點
否
關鍵字
克己復禮
活動地點
※
彰化
撰文者
※
陳夢希
開始日期
※
2007/07/29
結束日期
大藏經內文
標題
※
彰化區慈濟人醫會首次聯誼茶敘 相約全球人醫年會相見
摘要
※
今天(7/29)下午在彰化靜思堂舉辦第一次彰化區人醫會聯誼茶敘,受邀的都是有志加入人醫會,或想進一步認識慈濟的大醫王及白衣大士。
內容
※
炎炎夏日,週末到慈濟彰化靜思堂走走,會是不錯的選擇。
來到分會2樓走廊,但見人醫會彰化區召集人陳恆吉師兄與中區人醫會召集人紀邦杰師兄,在門口親切的迎接前來與會的醫護人員們。
今天(7/29)下午在彰化靜思堂舉辦第一次彰化區人醫會聯誼茶敘,受邀的都是有志加入人醫會,或想進一步認識慈濟的大醫王及白衣大士。
人醫和氣幹事劉素美師姊說:很感恩今天來參與茶敘的大醫王及白衣大士們,事前的電話邀約,除了部份醫師回覆要利用假日進修或有的早與患者有約診,不克前來外,大都能如期赴約。
「志為人醫、守護生命,很好的醫術,還要有醫德,智慧的交流、經驗分享,慈濟的醫療志業從花蓮開始….」主持人黃明村師兄述說著慈濟醫療志業的理念。
◎醫療常識缺乏,須加緊腳步宣導衛教
進入慈濟才一年多的精進大醫王陳恆吉醫師,目前在彰化市執業耳鼻喉科,今天他送與會來賓,每人一本上人著作《心寬念純》。他說:當時,進來慈濟才半年,上人即指派負責彰化區人醫會召集人,今年初受證。
他回想行醫30多年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平淡中度過,正思考著如何讓生命不留白,從每日觀看靜思晨語,上人開示中,得到啟發,體會到生命之外,還有慧命。
即至進入慈濟後,發現慈濟風景之美,改變了心境,精神上也感到很充實快樂,來看診的患者及護士都說「陳醫師,您變得不一樣了」,原來他們感受到了。
「每個人有如農夫,如果沒有田可耕作,就無法當農夫,進來慈濟,有一大片福田,供我們耕作,能幫助人的人最有福報,能救人的人是菩薩」恆吉師兄分享著他入慈濟一年多來,參與活動,體會到生命真正的價值在付出,付出無所求,還道感恩。
「若把行醫當職業,則每天苦於與健保局交涉刪減費用問題,但體會到把行醫當成志業,則感到很自在歡喜。」他娓娓道來如何在善解中得自在、在付出中得歡喜,參與了人醫會,心靈更豐富。
「每個人有如一部經,如能投入人群,傾聽眾生聲音,出現在有苦難的地方,請各位也來參加,幫助上人,好不好?」恆吉師兄懇切的呼籲與會的大醫王及白衣大士們,一同來投入有意義的救人團體。
彰化地區交通方便,醫療普及,但外籍新娘多,其生活教育、醫療常識、衛生教育,比較欠缺,也是人醫會要加緊腳步的地方,有一人醫會組織,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一但有災難發生,即時投入。
紀邦杰醫師是台中區人醫會召集人,今前來分享他參與國際賑災的心得,他說:人的快樂有很多種,閒暇時,去運動打完球,很快樂;但做慈濟,更覺得充實而歡喜。
當慈濟有需要時,參與各種勤務如交通指揮、國際賑災義診,有如千變萬化的菩薩化身,人醫之愛,治病也醫心。
他說:「每個人來到人間,都有其因緣,此時此刻在座的各位,都跟上人有一份緣,要把握住,快樂有時是金錢買不到的」。
慈濟大林分院的醫生,到偏遠地區居家關懷獨居或病苦的老人,亦或下田耕作,體驗農人的辛苦,也是另類體驗,培養自己的悲心,如能在世間留下永恆的慧命,則無憾。
◎努力發揮良能,付出的人生更充實
在溪湖行醫的彭德桂中醫師,今天帶女兒來,當看完人醫會到各地義診的播放影片,彭小妹發願將來要考醫學院,當醫生,她今年考上中區一流的高中學府──台中女中。
彭醫師常常把握服務人群的機會,影響了女兒;記得,慈濟41週年展時,他來分會參與義診,當時前來問診的會眾及師兄姊們,一個接著一個,過了中午用餐時刻,仍不停歇,他不忍心讓人久候,全部患者都看完,才告一段落。
在烏日執業的陳文德醫師說:進入慈濟是從榮董開始,是經由陳恆吉的推薦參加人醫會義診,覺得還不夠,為要對慈濟有更深的了解,遂於92年參加培訓,原來人醫會只是慈濟的一部份,不走進來,不知道慈濟風景之美。在以前,問診後,回家休息,生活平淡,參加慈濟後,有機會付出,覺得人生才更充實有意義。
陳醫師自謙,平時生活很簡單,以前家境貧窮,18歲才讀初中補校,即至21歲才讀高中,因此很用功讀書,勤能補拙。他常告訴年輕人,做醫生要有醫德。現他每月都會配合人醫會去看守所義診並與受刑人分享上人的法。
他發願要招滿十位醫生進來,現在海外也有同學加入人醫會,「這是我們的家,歡迎大家回家。」他說。
黃共璧醫師平時有參與看守所義診,他說:「對的事,做就對了!」今後願加入人醫會,配合恆吉醫師參加活動。
愛不分國籍、宗教、地域,吳文瑞復健師是基督徒,但對眾生付出的愛是平等的,在一次參與義診活動中,發現自己的專長也可以幫助很多人,他發現,原來許多社會邊緣人有病痛,無法前來就醫,帶了太太及小孩參加了那次義診,很感動,看到病人,因年輕時愛喝酒,糟蹋自己身體,致使示現老年為病所苦,也給孩子很好教育。
原以為復健師是小螺絲釘,來到慈濟,覺得很有發揮的功能。吳復健師預約下次義診,還要參加。
彰化基督教眼科主任羅成通醫師謙虛的說:我是榮董,但什麼都不懂,在慢慢學習,羅醫師是白內障專家,救人無數。
溫馨的茶敘在與會來賓分享中,接近尾聲。
最後,主持人黃明村說:社會在變、人心在變、我們的宗旨不變,儘管每個人進來慈濟的因緣不同,但都是好因緣,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得到路不怕路遙遠。
大家約定今年9月22日在花蓮舉辦的全球人醫會年會見。
大藏經照片
主縮圖
圖說
:
來到分會2樓走廊,但見人醫會彰化區召集人陳恆吉師兄與中區人醫會召集人紀邦杰師兄,在門口親切的迎接前來與會的醫護人員们
攝影者 :
陳夢希
攝影地點:
彰化分會
拍攝日期:
2007/07/29
圖二
圖說 :
在溪湖行醫的彭德桂中醫師,今天帶女兒來,當看完人醫會到各地義診的播放影片,彭小妹發願將來要考醫學院,當醫生,她今年考上中區一流的高中學府──台中女中。
攝影者 :
陳夢希
攝影地點:
彰化分會
拍攝日期:
2007/07/29
圖三
圖說 :
進入慈濟才一年多的精進大醫王陳恆吉醫師他回想行醫30多年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平淡中度過,正思考著如何讓生命不留白,從每日觀看靜思晨語,上人開示中,得到啟發,體會到生命之外,還有慧命。
攝影者 :
陳夢希
攝影地點:
彰化分會
拍攝日期:
2007/07/29
圖四
圖說 :
今天(7/29)下午在彰化靜思堂舉辦第一次彰化區人醫會聯誼茶敘,受邀的都是有志加入人醫會,或想進一步認識慈濟的大醫王及白衣大士。
攝影者 :
陳夢希
攝影地點:
彰化分會
拍攝日期:
2007/07/29
圖五
圖說 :
紀邦杰醫師是台中區人醫會召集人,今前來分享他參與國際賑災的心得,他說:人的快樂有很多種,閒暇時,去運動打完球,很快樂;但做慈濟,更覺得充實而歡喜。
攝影者 :
陳夢希
攝影地點:
彰化分會
拍攝日期:
2007/07/29
編輯紀錄:
網站預覽
事件日期:
2007/07/29
彰化區慈濟人醫會首次聯誼茶敘 相約全球人醫年會相見
◎
陳夢希
/
彰化
報導
今天(7/29)下午在彰化靜思堂舉辦第一次彰化區人醫會聯誼茶敘,受邀的都是有志加入人醫會,或想進一步認識慈濟的大醫王及白衣大士。
來到分會2樓走廊,但見人醫會彰化區召集人陳恆吉師兄與中區人醫會召集人紀邦杰師兄,在門口親切的迎接前來與會的醫護人員们 [ 攝影: 陳夢希 ]
炎炎夏日,週末到慈濟彰化靜思堂走走,會是不錯的選擇。
來到分會2樓走廊,但見人醫會彰化區召集人陳恆吉師兄與中區人醫會召集人紀邦杰師兄,在門口親切的迎接前來與會的醫護人員們。
今天(7/29)下午在彰化靜思堂舉辦第一次彰化區人醫會聯誼茶敘,受邀的都是有志加入人醫會,或想進一步認識慈濟的大醫王及白衣大士。
人醫和氣幹事劉素美師姊說:很感恩今天來參與茶敘的大醫王及白衣大士們,事前的電話邀約,除了部份醫師回覆要利用假日進修或有的早與患者有約診,不克前來外,大都能如期赴約。
「志為人醫、守護生命,很好的醫術,還要有醫德,智慧的交流、經驗分享,慈濟的醫療志業從花蓮開始….」主持人黃明村師兄述說著慈濟醫療志業的理念。
◎醫療常識缺乏,須加緊腳步宣導衛教
進入慈濟才一年多的精進大醫王陳恆吉醫師,目前在彰化市執業耳鼻喉科,今天他送與會來賓,每人一本上人著作《心寬念純》。他說:當時,進來慈濟才半年,上人即指派負責彰化區人醫會召集人,今年初受證。
他回想行醫30多年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平淡中度過,正思考著如何讓生命不留白,從每日觀看靜思晨語,上人開示中,得到啟發,體會到生命之外,還有慧命。
即至進入慈濟後,發現慈濟風景之美,改變了心境,精神上也感到很充實快樂,來看診的患者及護士都說「陳醫師,您變得不一樣了」,原來他們感受到了。
「每個人有如農夫,如果沒有田可耕作,就無法當農夫,進來慈濟,有一大片福田,供我們耕作,能幫助人的人最有福報,能救人的人是菩薩」恆吉師兄分享著他入慈濟一年多來,參與活動,體會到生命真正的價值在付出,付出無所求,還道感恩。
「若把行醫當職業,則每天苦於與健保局交涉刪減費用問題,但體會到把行醫當成志業,則感到很自在歡喜。」他娓娓道來如何在善解中得自在、在付出中得歡喜,參與了人醫會,心靈更豐富。
「每個人有如一部經,如能投入人群,傾聽眾生聲音,出現在有苦難的地方,請各位也來參加,幫助上人,好不好?」恆吉師兄懇切的呼籲與會的大醫王及白衣大士們,一同來投入有意義的救人團體。
彰化地區交通方便,醫療普及,但外籍新娘多,其生活教育、醫療常識、衛生教育,比較欠缺,也是人醫會要加緊腳步的地方,有一人醫會組織,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一但有災難發生,即時投入。
紀邦杰醫師是台中區人醫會召集人,今前來分享他參與國際賑災的心得,他說:人的快樂有很多種,閒暇時,去運動打完球,很快樂;但做慈濟,更覺得充實而歡喜。
當慈濟有需要時,參與各種勤務如交通指揮、國際賑災義診,有如千變萬化的菩薩化身,人醫之愛,治病也醫心。
他說:「每個人來到人間,都有其因緣,此時此刻在座的各位,都跟上人有一份緣,要把握住,快樂有時是金錢買不到的」。
慈濟大林分院的醫生,到偏遠地區居家關懷獨居或病苦的老人,亦或下田耕作,體驗農人的辛苦,也是另類體驗,培養自己的悲心,如能在世間留下永恆的慧命,則無憾。
◎努力發揮良能,付出的人生更充實
在溪湖行醫的彭德桂中醫師,今天帶女兒來,當看完人醫會到各地義診的播放影片,彭小妹發願將來要考醫學院,當醫生,她今年考上中區一流的高中學府──台中女中。
彭醫師常常把握服務人群的機會,影響了女兒;記得,慈濟41週年展時,他來分會參與義診,當時前來問診的會眾及師兄姊們,一個接著一個,過了中午用餐時刻,仍不停歇,他不忍心讓人久候,全部患者都看完,才告一段落。
在烏日執業的陳文德醫師說:進入慈濟是從榮董開始,是經由陳恆吉的推薦參加人醫會義診,覺得還不夠,為要對慈濟有更深的了解,遂於92年參加培訓,原來人醫會只是慈濟的一部份,不走進來,不知道慈濟風景之美。在以前,問診後,回家休息,生活平淡,參加慈濟後,有機會付出,覺得人生才更充實有意義。
陳醫師自謙,平時生活很簡單,以前家境貧窮,18歲才讀初中補校,即至21歲才讀高中,因此很用功讀書,勤能補拙。他常告訴年輕人,做醫生要有醫德。現他每月都會配合人醫會去看守所義診並與受刑人分享上人的法。
他發願要招滿十位醫生進來,現在海外也有同學加入人醫會,「這是我們的家,歡迎大家回家。」他說。
黃共璧醫師平時有參與看守所義診,他說:「對的事,做就對了!」今後願加入人醫會,配合恆吉醫師參加活動。
愛不分國籍、宗教、地域,吳文瑞復健師是基督徒,但對眾生付出的愛是平等的,在一次參與義診活動中,發現自己的專長也可以幫助很多人,他發現,原來許多社會邊緣人有病痛,無法前來就醫,帶了太太及小孩參加了那次義診,很感動,看到病人,因年輕時愛喝酒,糟蹋自己身體,致使示現老年為病所苦,也給孩子很好教育。
原以為復健師是小螺絲釘,來到慈濟,覺得很有發揮的功能。吳復健師預約下次義診,還要參加。
彰化基督教眼科主任羅成通醫師謙虛的說:我是榮董,但什麼都不懂,在慢慢學習,羅醫師是白內障專家,救人無數。
溫馨的茶敘在與會來賓分享中,接近尾聲。
最後,主持人黃明村說:社會在變、人心在變、我們的宗旨不變,儘管每個人進來慈濟的因緣不同,但都是好因緣,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得到路不怕路遙遠。
大家約定今年9月22日在花蓮舉辦的全球人醫會年會見。
在溪湖行醫的彭德桂中醫師,今天帶女兒來,當看完人醫會到各地義診的播放影片,彭小妹發願將來要考醫學院,當醫生,她今年考上中區一流的高中學府──台中女中。 [攝影:陳夢希]
進入慈濟才一年多的精進大醫王陳恆吉醫師他回想行醫30多年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平淡中度過,正思考著如何讓生命不留白,從每日觀看靜思晨語,上人開示中,得到啟發,體會到生命之外,還有慧命。 [攝影:陳夢希]
今天(7/29)下午在彰化靜思堂舉辦第一次彰化區人醫會聯誼茶敘,受邀的都是有志加入人醫會,或想進一步認識慈濟的大醫王及白衣大士。 [攝影:陳夢希]
紀邦杰醫師是台中區人醫會召集人,今前來分享他參與國際賑災的心得,他說:人的快樂有很多種,閒暇時,去運動打完球,很快樂;但做慈濟,更覺得充實而歡喜。 [攝影:陳夢希]
0 /historytoedit.nsf/0/5f343d7c644b74144825732d000f34162007/07/29
社區已刊
是
請以逗號分隔
摘要請簡潔.約90字以內為佳
來到分會2樓走廊,但見人醫會彰化區召集人陳恆吉師兄與中區人醫會召集人紀邦杰師兄,在門口親切的迎接前來與會的醫護人員们
cnameAnonymous<a href="/historytoedit.nsf/show?openpage&login">登入</a>cname_right
其他資訊:2007/07/29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