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間七點,細雨棉棉,濕冷的路面,映照著路燈糢糊的影子。今天(1/26)的新舞台靜思書軒講座,邀請了大愛劇場「草山春暉」的本尊高明善師兄,分享他在大陸發放、探訪個案的點滴。
◎無私清淨愛,膚慰病苦孤獨
「所有苦難人內心的痛,就是上人心裡的痛。」高明善師兄述說上人的悲心。在大陸的貧苦個案中,五十一歲的謝先生獨居在玉米梗搭成的小房子;自二十五歲起,四肢肌肉、指頭開始萎縮變形,造成他生活上極大的不便,但他仍走了三個多小時,前來領受慈濟人的發放物資。
了解謝先生的困難後,慈濟為他搭建一間水泥房,也準備了床及墊被,並在他入屋時,提個象徵興旺的火爐讓他跨過,慈濟人的愛心與貼心讓他展笑顏。一同前去的台中分院陳副院長,在看見謝先生乾裂的雙腳,以溼紙巾親手為他擦拭腳上的泥垢,並為他塗上凡士林,膚慰傷口也撫慰了他孤寂的心。
「懂得感恩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七十多歲的余奶奶,在面對著兒女都有智能上的問題,不願意將悲傷的神情帶給別人。仍樂觀面對人生,以開懷的笑容迎接慈濟人的造訪,也為照片的記錄,留下生命的韌度。
感恩慈濟人的幫助,三十四歲的黃小姐將家中最珍貴的東西──甘蔗,送給慈濟人。誠如高師兄所言,所有的個案,都是一則人品典範、一部珍貴的經藏。
「發放」工作是多元性,除了培養一份無私、清淨及對家人的愛心,心胸及視野更開闊,讓生命變得不一樣。還可透過這個體材來影響全球,啟動愛心以後,進入教育功能,再用人文來呈現。
◎孝順是權利,不是義務
「母親很偉大,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只想到,要為小孩好。」高明善回憶起他的母親在往生的那一天早上,仍然陪著大哥與妹妹做運動,即使當時的她,已覺得很累了。
每天陪伴媽媽在陽明山一帶散步,是高家兄弟對於媽媽的一種孝順方式,大哥高銘宗,為了讓媽媽能維持體能,除了爬階梯外,還要媽媽的手也要動,因此想到一個,讓媽媽用「竹掃帚」邊爬階梯,邊掃落葉的方法。
一向勤勞節儉的母親,以為這項工作是「有錢賺的」,連小小的鳳凰葉都掃得很乾淨,直到體力真的吃不消了,向兒子央求「甘ㄟ凍賣擱引啊!」(是否可以不要再接工作)。
說起母親的單純與大哥關心母親的方式,高明善笑談大哥奇怪的思考模式。因為只要媽媽投降了、會嫌棄了,就表示媽媽的體質變了,更要關心她。而藉著與媽媽輪流推輪椅的遊戲,流露出母子間的孺慕之情。
明善師兄說「孝順」是權利、不是義務,與母親的互動,充滿了溫馨與喜悅的回憶。母親的往生家裡沒有了菩薩,讓高明善失去了這份權利,生命頓時失去了一份重心。「孝順」是一種感恩,也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一個微笑、一個擁抱,就可獲得母親無盡的疼愛,老人家要的不多,就是陪伴與孝順。
高明善更讚歎家有五寶的影片中許以義、王韻蘭夫婦一家,奉養五位老菩薩,年齡加起來四百三十一歲;乾媽九十三歲、爸爸八十八、媽媽八十六,而岳父、岳母兩位都是八十二。許師兄更貼心地依每對老人家的生活習慣,設計居家住房,一家人和樂相處,本身也是慈誠隊的許以義更兼顧了孝悌與行善的精神。
◎人文傳遞,開啟心中大愛
從新竹來的楊育儒是陪同媽媽莊玉美師姊,下午在關渡參與「殷媛小築」的節目,晚上則到新舞台聽講座。「覺得自己很幸福,擁有這麼舒適的居住環境。」驚訝於高師伯影帶中,那麼多的個案居住情形,覺得自己不可能有這種體驗,也讚歎慈濟人總是會想到別人的困難,進而去幫助他們。
而為處理慈濟事務回國兩個星期,明天就要回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裘柏年師兄,把握因緣,也前來聆聽高明善的國際救援分享。
本身也是真善美的影視志工,在中南美州的薩爾瓦多、多明尼加、瓜地馬拉...…等地也做過類似貧苦個案的探訪,有苦難的地方,只要有慈濟人,就會伸手幫忙,並給予災民長期持續的關懷。
在聽到高師兄談及對真善美志工的期許:要跑在最前面,更要走在最後面,影視團隊要能敏銳地捕捉到,隨時發生的感動、溫馨畫面,然後再用這些畫面去感動更多的人。
「把慈善、醫療提昇到教育的功能。」通常真善美志工,只會將影像展現給一般會眾及大愛電視台以外,卻忽略了下一層,人文的傳遞。這次高師兄很明確、清楚地期許真善美志工,除了做慈濟外,還可以將最美好的影像拍下來、寫出來,把「善」的種子,「播」到人的心中。這給予裘柏年很大的啟示,也是他今晚最大的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