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日期:2009/05/17

清大慈青與他社合作 體驗環保並以種子自許
白如璐新竹 報導


由清大慈濟青年社、青年領袖研習社、登山社、自行車社、自然保育社、光音素食社、電影小組社發起的「清碳聯盟」,自4月13日首先推動「校園共乘制度」;5月17日的「環保半日志工體驗行」,十四位清大學生共乘來到新竹東門環保教育站實作,並以種子自許,由自己做起,影響周遭朋友,一同愛地球。


羅連嬌師姑(右)說明「環保十指口訣」為瓶(塑膠瓶)、瓶(玻璃瓶)、罐(鋁罐)、罐(鐵罐)、紙(紙類),電(電池、日光燈管)、一(衣物)、三(3C產品及家電)、五(五金製品)、七(其他如腳踏車、汽機車、雨傘等)。 [ 攝影: 婁中恆 ]


「減碳有氧,樂活共享」,由清大慈濟青年社、青年領袖研習社、登山社、自行車社、自然保育社、光音素食社、電影小組社發起的「清碳聯盟」,自4月13日首先推動「校園共乘制度」,至5月17日的「環保半日志工體驗行」,期待透過一連串寓教於樂的活動,推動環保綠色校園概念。

十四位清大學生因此放棄假日休閒時間,共乘來到新竹東門環保教育站,聆聽羅連嬌師姑分享寶特瓶、塑膠、玻璃如何分類,也說明「環保十指口訣」為瓶(塑膠瓶)、瓶(玻璃瓶)、罐(鋁罐)、罐(鐵罐)、紙(紙類),電(電池、日光燈管)、一(衣物)、三(3C產品及家電)、五(五金製品)、七(其他如腳踏車、汽機車、雨傘等)。

鄭碧齡師姊則補充說明,清大慈青社、青年永續發展聯盟、自然保育社和交大慈青社曾在2007年跑遍店家,推動「一杯子,一輩子」活動,為使用環保杯購買飲料的消費者提供優惠,從宣導做起,帶動身邊親友,自備環保杯,減少資源耗用,節省回收分類時間,用在更有意義的付出。

趁著清大學生彎腰動手做分類之際,范仁美師姊則與環保志工忙著煮中餐給孩子吃,不論是炒麵、竹筍湯、醃黃瓜,道道都有媽媽的味道,仁美師姊說:「孩子讀書很辛苦,好像自己的小孩,也疼惜慈青,身負重任,傳承法脈。」

狹小的環保站一下湧進許多青年學子,師兄趕緊把電扇打開,讓孩子舒適一些,前面一組人忙著分類,中間則忙著踩寶特瓶,後院又有另一組人做分類,只見師姊穿梭在其間,回答問題,也把裝滿籃子的回收物裝進大袋子,騰出空間,讓孩子繼續分類。

冰涼的冬瓜茶和山粉圓端出,提醒大家該休息了,學生也把握時間、分享心得,經濟系的詹佩穎笑著說:「以為環保站不大,回收物不多,沒想到做起來還是很累,今天是抱著一份懺悔的心來的。」原來佩穎曾做過期貨市場分析ECFA的簽約,擔心人們為了追求經濟發展、不顧環境保護而不斷擴充蓋廠,佩穎語重心長地表示:「惟有少欲知足,才能與地球共生息。」

化工碩二的王心薇則憂心校園環保分類不清,期待透過實作,了解日後該如何分類,她說:「原來我們吃完便當,把衛生紙、廚餘、免洗筷全部包進塑膠袋丟棄,也把3C產品的紙盒、說明書、填充物一起丟進資回收筒,都是不合格的作法。」慈青王士豪則補充說明:「已在學校回收筒上張貼說明,從我們做起,再來請回收商按照資源種類,確實分類回收。」

今天帶三雙環保筷的工科所博士班陳怡全,佩服慈濟願意花費人力與時間,做這種永遠做不完、也吃力不討好的事,遺憾台灣發展經濟而破壞了環境,如果不做環保,人類將面臨存亡關頭,所以消費之前,應先思考是需要的還是想要的?愛惜物命,人類則能與地球共存共榮,感恩慈濟在惡臭的環境不斷地付出。

用過午餐,也惜福帶回師姊的心意,感恩師姑用愛陪伴,清大學生自許為種子,由自己做起,影響周遭朋友,一同愛護地球。


仔細觀看寶特瓶做成的衣服,工科所博士班陳怡全感恩慈濟在惡臭的環境不斷地付出。 [攝影:婁中恆]

心得分享後,李碧濤(左一)、鄭碧齡師姑(左二)與慈青感恩今天來參加「環保半日志工體驗行」的同學。 [攝影:婁中恆]

參加「環保半日志工體驗行」的清大學生,帶著口罩、穿著手套、蹲在地上把寶特瓶蓋子轉開,以實際行動愛護地球。 [攝影:婁中恆]

狹小的東門環保教育站一下湧進許多青年學子,前面一組人忙著分類,中間則忙著踩寶特瓶,後院又有另一組人做分類。 [攝影:婁中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