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露臉的陽光,喚醒了初秋的早晨,帶來陣陣的涼意。今天(10/18)是樹林慈少班的第二堂課,也許是天候的關係,孩子們的臉龐掛著些許慵懶的神情;在樹林大安路共修處的電梯開開合合之間,送來了姍姍來遲的學員們。
為了灌輸孩子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的正常觀,課務團隊本月份設計的課程主軸為《八大人覺經》之第二覺知。
當「無量義經」莊嚴的樂音在佛堂裡響起,班爸爸們帶領大家隨著音樂緩緩的打出「菩薩拳」;手勢看似輕柔卻透著剛毅,簡單的幾個動作,抖擻了大家的精神,也沉澱慈少菩薩們躁動的情緒。剎那之間,佛堂中彷彿一尊尊的菩薩湧現,不由得令人心生歡喜。
◎ 掌握人生的方向
「你早上起床勉強嗎?為什麼不能睡到自然醒?為什麼不能在家玩遊戲?」台上的人,好似探知台下的心聲,一連串的問題,問得慈少夥伴們面面相覷又頻頻點頭。講台前氣質優雅,集文采、活動、主持於一身的汪育如師姊,是班主任許明珠特地邀請來為夥伴們解惑的。
「或許來到這裡不是你的本意,但既然來了就把身心安住下來。」看著慈少夥伴們的表情,也讓育如跌入了回憶的深處。她提及小時候參加演講比賽,成績並不理想,即使功課不錯,但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讀書?老師說的願景太遙遠,只記得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個成長的開端。
育如記得,有一次去華僑中學演講,看到一個不會動的時鐘,原來是電池的電力不夠了,看著秒針經過四小時的掙扎還是過不了,讓她想到與病痛搏鬥的婆婆,覺得生命是何等脆弱。
育如說到,「學而不思則枉,思而不學則怠」,該掌握的方向沒有掌握好,還是會有偏差。因為從小就常問心,她長大後對週遭的敏感度也跟著提高了,凡事都能洞悉,在年輕時就很清楚自己所要走的方向,到時候就會水到渠成。
育如提到,自己與佛有很深的緣份,第一次在廟裡聽到梵音,心中有很深的感動;國中時期跟隨媽媽在吉林路聽上人開示時,不知為何一直流淚不止。此後,堅信行慈濟菩薩道是這一生不變的目標。
與先生結識的當初就已達成共識,但每每被問及為何膝下無子時,心裡也會跟著存疑,但上人會藉著開示來讓她釋懷。上人說:「當你的願是要幫助別人時,就不會有困擾。」她舉了許多韓劇「大長今」裡的小故事,例如:端給別人一碗水也是食物,可以從中觀察一個人的狀況。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放錯地方,優點就無法發揮。
讀書對人格的養成也很重要,書讀越多智慧會成長,在大腦裡的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當你定位越清楚時,妳就不會徬徨。有時一句無心的話會影響別人的一生;講好話或許成就一個人,所以要隨處結好人緣。育如將自己學習的過往,以問答及實例說明的方式,期望這群孩子們,也能提早訂定學習的方向與目標。
◎見苦知福
交叉學習,一直是樹林慈少班的上課模式;嚴肅的課程後,就是讓孩子們的心境大轉折的團康,以及引人淚水的「見苦知福」相關影片觀賞了。
「大家請把雙手借給我,我們來做早操,把食指伸出來。」有慈青學長潘信成在的地方就有歡笑,一陣指頭操做下來,滿室的笑聲不絕於耳。他藉機告訴夥伴們:「不論過去表現如何都沒關係,現在穿上這身制服都是一家人,你給人家熱情有多少,人家就給你多少的回饋。」
「接下來的影片,請大家注意的看、用心的看,答案就在影片當中。」信成告知慈少的孩子們,可以自在地找個位置好好觀賞。第一段播出的影片中,一家大小,正等待著爸爸帶晚餐回家。爸爸終於回來了,手中的袋子裡裝著一家人的晚餐,媽媽從袋中拿出食物分給孩子們。看他們吃得津津有味,吃得那麼滿足,吃飯前還記得感恩,卻不知那是食物都是從餿水桶中撿出來的。
另一段是生命勇者尼克的故事。他在八歲時失去了四肢,但他總是那麼的樂觀地過生活。他利用小腳掌打電腦,不論游泳、足球、打高爾夫球都難不倒他;尼克只想他所擁有的,而不去想自己失去的,才能過得知足又快樂。
感人的影片讓孩子們有的紅了眼眶、有些頻頻拭淚,吵雜聲沒了,課堂裡多了一份寧靜與專注。
「如果要你把早餐捐出一半,你願意嗎?如果是你的小孩,你願意照顧他嗎?」信成問著眼前的學弟妹們。
「好啊!」、「讓我考慮一下」、「我不知道耶!」、「沒想過這個問題」此起彼落的答案,回應著信成哥哥的提問。
善解組的蔣佳沂分享說:「尼克很幸福,能夠做自己,我也很努力的在做自己。」
「雖然答案不一,但都是好答案,會思考就是一件好事,當下都是菩薩。把心中最深的感動化成行動,請大家深思今天的問題!」潘信成總能抓到青少年的心思,讓嚴肅而沉重的課題,在談笑與對答當中找到方向。
◎新住民感恩心
有一對身著便服的母女倆,靠坐在佛堂的最後方,媽媽每堂課都用心的聽講與互動,小女兒則在課間帶動時玩得很開心。原來媽媽劉佳美是新住民,嫁來台灣已十二年了,育有一雙子女,先生服務於海軍,每三、四個月才會回家一趟。平日在家照顧婆婆與小孩,她很感恩婆婆與家人對她的疼惜。
在板橋志業園區為新住民所開的課程當中,劉佳美認識了樹林慈少班的班媽媽陳淑玲與班主任許明珠,今天受邀來到慈少班觀摩。佳美感恩慈濟人對她的關懷,來到慈濟看到每個人都很和善,讓她覺得很歡喜。她表示,如果時間允許下學期會讓柏妤來上親子班,甚至自己也來承擔班媽媽。
影片中的畫面已留存在腦海中,孩子們感恩而滿足的笑容多麼美麗;而尼克樂觀的個性,開朗面對人生的態度,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課程結束了,對慈少的孩子們而言又是一次的成長,對大人又何嘗不是?只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論現在處境如何,都是學習,都是磨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