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願望 30天援建實現
2016/07/04◎ Metta Wulandari/印尼 報導
2016年7月4日,慈濟在印尼巨港第十三伊利爾村進行第一階段援建房屋的交接儀式。十六個受助戶之一的瑪爾漢(M. Marham),因住屋被燒毀無力重建,租房空間小又曾遭水災,慈濟三十天援建期間,他主動協助建築工作,交屋當天,瑪爾漢除了表達他們全家五人對慈濟的謝意,同時捐出所存的竹筒善款,希望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如今有了新房子,瑪爾漢讓孩子們看以前舊房子的照片,教導孩子們要感恩、惜福。 [ 攝影: Metta Wulandari ]

「媽,媽!我們可以在新家慶祝開齋節了!」優麗(Yulianawati)說孩子們非常開心一直歡呼著。慈濟在印尼巨港第十三伊利爾村(13 Ilir)進行第一階段援建房屋的交接儀式。優麗的先生瑪爾漢(M. Marham)歡喜表示,「這是開齋節最美的驚喜。」

瑪爾漢(M. Marham)是慈濟援建住屋十六位受助者其中一位;援建期間,他不怕疲累地主動協助建屋、搬運建材等工作。經大家努力,房子終於三十天內蓋好,在2016年7月4日交接儀式中,瑪爾漢表達全家的謝意說:「慈濟的幫助,讓我更懂得互相合作,以及互相幫助的美好。」

◎住屋遭祝融 租房又水淹

瑪爾漢的房子在2012年遭遇火災被燒毀。四年來,他和妻子、孩子在老家對面租房子;因為經濟能力不足,瑪爾漢與家人只能看著鄰居們忙著建設房屋,他們卻無法實現重建家園的願望。

一家五個人租房在兩米、六米長寬的地方過日子,瑪爾漢表示,「房子太小,導致活動不方便。」而且瑪爾漢的妻子優麗已懷孕。

有一次,房子遭到淹水,他們手忙腳亂地搬運東西,也困惑如何尋找避難處;遇到這些困境,他們更期望能夠建蓋一間大一點的房子。「一直籌不到足夠的錢,我們怎麼能蓋新房子呀?」妻子優麗這麼說,瑪爾漢也笑了起來。

瑪爾漢從事木匠的工作,每日收入十二萬五千印尼盾(約新臺幣三百元),不過扣除日常費用,包括三個孩子的學費、日常物品及房租,一個月可以儲蓄剩餘的錢已不多。「而且在不久的將來,我的妻子就要生寶寶了,我們只好為孩子存錢。」瑪爾漢一邊說一邊苦澀地笑著。由於經濟狀況不甚好,想為家人提供舒適的生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獲重建互助 絕望到希望

2015年11月,慈濟志工來到巨港進行援建計畫,援建期間,瑪爾漢在炎熱的陽光下,來來回回推著裝滿沙子的推車,臉上卻露出開心的神情。為了加速建設房子的過程,雖然覺得又熱又疲累,他不想讓建築工等建材太久,自動自發協助。瑪爾漢迫不及待房子能夠盡快重建。

不管是沙子、磚塊還是水泥,瑪爾漢都會盡心盡力地幫忙推運,而且平時在清真寺的朋友們也都心甘情願地幫他搬運建築材料。喜出望外的瑪爾漢,心存感恩說:「每當幫助工人們,我一直告訴自己,我和妻子、孩子們的願望很快將要實現了,所以我總是精神抖擻。」

以前感到絕望的瑪爾漢,如今恢復了希望,他的祈願終於有了結果!交屋後,慈濟第一階段援建計畫的負責人黃馨慧很替他們一家人開心:「這幾年來他們都住在狹窄的房子,今年的開齋節他們能歡迎親戚朋友來到新家一起歡喜的過節。」志工們都希望接受援建者能在新家迎接新的未來,創造幸福的回憶。

代表巨港市長的市長局人員肅迪爾曼(Sudirman Teguh)來到現場致謝並祝賀居民,他提醒居民要好好維護自己的家園:「因為這個計畫主要的意義是互相愛護,慈濟的志工只期望居民能夠養成互相幫助與關心的習慣。」為了居民的福利,肅迪爾曼表示持續支持慈濟未來的援建計畫。

只要有誠意,幫助別人不困難,瑪爾漢說:「儘管自己狀況不大好,我們還是能夠幫助別人;只要感激一切,我們就會有福。」瑪爾漢倒出竹筒裡的儲蓄,他希望這一點點的錢能幫助別人實現願望,「就像我一樣!」

(翻譯:黃小茜,改譯:鄭麗珍)

圖左:  慈濟在印尼巨港第十三伊利爾村,進行第一階段援建房屋的交接儀式。[攝影者:Metta Wulandari]
圖右:  優麗邀請姪女來新家與新生的寶寶玩耍,以前在租屋狹小,很難能享受如此快樂的時光。[攝影者:Metta Wulandari]
圖左:  慈濟進行援建前,瑪爾漢與優麗的房子被火燒毀的狀況,一家大小難以棲身。[攝影者:Metta Wulandari]
圖右:  慈濟志工及代表巨港市長的人員肅迪爾曼(Sudirman Teguh,右二)一同把鑰匙交給接受援建者。[攝影者:Metta Wuland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