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日期:2006/07/23

2006台北新店和氣培訓委員及見習委員 中部志業體巡禮
李老滿台中 報導

參訪慈濟志業體,是2006年培訓委員及見習委員最盼望的一件大事,今天(7/23)終於如願以償了!今日的行程:先巡禮彰化靜思堂,然後到東大園區午齋,之後至台中園區,最後參訪慈濟第一個援建的希望工程--豐東國中!


隨著姚兆祥師兄的導覽,洋溢鹿港古蹟特色的彰化靜思堂,其建築不但重視環境科學,也很重視人文精神。 [ 攝影: 陳倪旺 ]


參訪慈濟志業體,是2006年培訓委員及見習委員最盼望的一件大事,今天(7/23)終於如願以償了!

◎心歡喜就不怕身心苦

早上六點整,八部遊覽車,在總領隊張榮松師兄、游彩霞師姊的協調指揮下,快樂出發了!

車子一開動,張榮松師兄立即為大家介紹今日的行程:先巡禮彰化靜思堂,然後到東大園區午齋,之後至台中園區,最後參訪慈濟第一個援建的希望工程--豐東國中!請大家要歡喜、用心的「週修一日」喔!

將近三個小時的旅程,隊輔長黃燕珠師姊把握當下,為大家介紹成就今日大事因緣的幕後工作人員,讓培訓委員們學習慈濟團隊是如何的承辦、承擔每一個活動。也請資深委員林秀琴師姊分享她的慈濟心路歷程。

長年都是每天風雨無阻,一大早就去新店環保站做完環保,再回家忙生意的秀琴師姊,和大家分享她是如何走出癡迷的小愛而投入慈濟的大愛團隊。她說:上人的靜思語「自私的小愛,充滿煩惱;無私的大愛,則輕安自在。」就是我和我家師兄的最佳寫照;等我走入慈濟大家庭後,心歡喜就不怕身心苦了!

聽完秀琴師姊的現身說法,大家心中既心疼又感動,負責人文真善美攝影的陳倪旺師兄,有感而發:「今天的培訓動態課程,不只是可以認識慈濟的中部志業體,又可以學習資深慈濟人是如何的做慈濟。秀琴師姊的故事,我真想把她拍成菩薩身影,讓更多人可以借鏡學習!」

◎「穿梭傳統到現代,充滿慈濟人文」的彰化靜思堂

八點四十分,車隊抵達位於彰鹿路上,「穿梭傳統到現代,充滿慈濟人文」的彰化靜思堂,備受彰化師兄師姊的熱情歡迎。品嚐著精緻的點心,傾聽師姊簡介道:證嚴上人認為,要在一個地方建築,就必須要融合那個地方的人文特色,讓當地人能感受到親切,像圍繞著自己的家一般。彰化靜思堂除了提供慈濟志工活動場所之外,也作為社區大學推廣教育之用。

隨著姚兆祥師兄的導覽,洋溢鹿港古蹟特色的彰化靜思堂,其建築不但重視環境科學,也很重視人文精神。它有著人字形的屋頂、中國式的門栓,具有中國式特色的三合院建築。

彰化靜思堂多採用圓形的設計,象徵著處世圓融的態度;顏色大多採用灰色及深色為主,而不使用很鮮豔的顏色,讓人們一走進來就有安靜穩定的感覺,心情平穩、不浮躁。

十點三十分,留下菩薩身影大合照後,揮別彰化靜思堂前往東大園區。

◎東大園區

車子一轉進東大園區,馮建勝師兄的大眼睛睜得更大了!他說:台中這塊佔地寬廣的慈濟園區,每一棟建築物都是九二一功成身退的大愛屋。不管是園區的造景還是建築物,都是志工們用雙手,集合眾人的力量完成,省下了龐大的經費和資源。上人說:「物物可利用,人人可付出愛心,這一些人沒有一個是內行的,大家都是外行,學會了就是內行人。」在這個園區都可以得到印證。

果不其然,溫春蘆師姊透過畫面,讓大家看到這個園區是如何從無到有,以致於今天可以稱為慈濟的快樂健康村。每一個鏡頭都是慈濟人的用心、無所求的付出。當大夥在想思園的相思樹下享用午餐時,純樸鄉村熱情待客的台灣古早味,全都回到心頭來。飯後他們帶著大家跳起「阿爸牽水牛」的慈濟團康,把一顆顆歡喜、感恩的心跳到最高點了!

◎回家見到親人的感覺

年輕的劉冠佑師兄畢業於逢甲大學,看到陳滿師姑,很感恩的說:「在逢甲讀書時,都是陳滿師姑媽來學校陪伴、關懷我們。今天第一次走入東大園區,原來她是這麼的寬大美麗,回家見到親人的感覺真好。」

協力ㄧ組的洪清長師兄很感性的說:「我是沙鹿高工畢業的,現在是他們的校友會理事長。昨天整天在處理會務,是在付出;今天是在吸收,和大家一起參訪慈濟的志業,對於彰化鄉親能擁有一座靜思堂,真是一大福田啊!慈濟人的付出無所求,是我學習的最好榜樣!」

也是彰化人的楊月師姊很高興的說:「彰化是我的故鄉,今天像小學生一樣的郊遊,真是感恩各位師兄師姊的成全。彰化其實是個道教很旺盛的地方,可是今天看到彰化靜思堂內,來來往往參訪的人群,社區民眾來這裡無論是休憩或參加推廣教育,都令我很為鄉親祝福,有慈濟的道場在,就是人間淨土。」

◎台中園區

午後兩點半,車隊來到潭子鄉豐興路,吳隆盛師兄提醒大家向窗外看,興建中的台中園區幅員真是遼闊啊!不禁想起阮義忠師兄的「看見菩薩身影」書中一段對師嬤的描述:

一九六七年,王沈月桂於普明寺旁買了四千五百坪的農地,讓上人興建精舍;今天的慈濟,就是從那塊地起家的。因為這個緣由,王沈月桂不但是上人之母,也是「慈濟之母」,她對慈濟的護持,老慈濟人李清波居士的一句話最能代表:「我們來到靜思精舍,頭上頂的是上人的天,腳下踏的是師媽的地。」

敬愛的王郁清師姊為大家簡介台中志業園區的點點滴滴:很感恩上人把最美的蓮花種在中部,為補中部醫療的不足,所以規劃興建的有護理之家、兒童復建中心、慈濟醫院等等,還會有跟花蓮一模一樣的精舍……。

九十一歲高齡的師嬤--王沈月桂,今天因事不在園區。透過預先錄影的畫面,依然可以看到這位慈祥勇敢的母親,心心念念都是護持慈濟志業。幽默又風趣的阿嬤最大的目標,是為潭子慈濟志業園區的醫療中心、宗教學院、護理之家籌募水泥、鋼筋及病床的善款。聽到她用英語說「SRC鋼筋」像人體的骨骼,工程經費龐大,於是大家就快樂的點滴捐輸,希望早日完成老人家的心願--讓中部地區未來最大的醫療園區及宗教藝術文化中心早日落成。

◎第一個以團體名義成為慈濟榮董的學校--豐東國中

離開台中園區,車隊在四點半來到慈濟第一個援建的希望工程--豐東國中。

陳明珠師姊帶著中區的師兄師姊們以一首「天地好像大課堂」團康,讓大家像學生般的歡笑起來。豐東國中總務主任也代表校長致歡迎詞,分享慈濟援建過程中,他所感受慈濟的精神和人文。

「一元老師」--已退休的陳秀玲師姊說:「當年鼓勵學生每人每天至少存一元,每兩個星期彙整一次,再將這些自動發心的捐款以豐東國中名義,捐給慈濟。重點不在金額大小,而在養成同學每日發善心。我們是第一個以團體名義成為慈濟榮董的學校。」

最後大家在總務主任的引領下,走過北棟大樓前的操場,想像著校長在榕樹下「義唱」後,同學踴躍捐款助人的感人畫面。走過那棵被救活的枷苳樹前,也忍不住要虔誠的誦唸「阿彌陀佛」,為她祝福。

◎做就對了!

坐在回台北的車上,新店環保站的「藍波」許師兄說:一整天巡禮下來,對慈濟就只有一個「大」字來形容。慈濟人多力量大,台中志業園區面積最大,師嬤心願更偉大,東大園區為布置四十週年靜態展,師姊們白天來做志工,師兄們則白天拼經濟,晚上趕工做慈濟,真是了不起!全球環保志工垃圾變黃金,收入更是大,用來護持大愛台!

由慈青畢業後,現正培訓慈誠的施偉德師兄則分享:援建豐東國中時,我是遵行上人「教育不能中斷」的慈訓,以慈青身份來豐中和同學們「震動大愛」的。當時我也有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鋼樑上,剛才我有去找,沒找到,因為被外牆包住了,但我還是很高興,做好事沒有少掉我一人啊!

遠從歐洲的荷蘭回來培訓的侯香君師姊收穫滿滿的說:台北分院在建蓋時,我從荷蘭回來,有一天去新店工地承擔香績菩薩。當天早上正好秀琴師姊值班,她知道我遠道而來,於是就用了將近一個半鐘頭的時間,為我巨細靡餘的講解慈濟世界和工地人文,我心中既感動又歡喜。今天有緣再和秀琴師姊同車,聽她分享自己的慈濟心路歷程,真是好感恩!我要跟秀琴師姊說:師姊謝謝您!您當年栽下的一顆善的種籽在發芽了!

香積志工做到中午,我有一點累,想偷懶,就碰上我的母雞--古聰妹師姊。她帶我去觀音殿前,抽了一句靜思語「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於是我堅持的完成一天的志工活動。

黃昏時走在回家的路上,經過民生環保站時,門已鎖上。我很想進去看看,是否將來在海外也可以推廣?結果就是黃秋金師姊為我開的門,她現在就坐在我身邊。

當天帶領我走進慈濟的三位菩薩,今天都與我同行參訪志業體。我會把握在台灣的時間,努力學習、吸收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腳印。總之,做就對了!

車外華燈初上,台北的家就快要到了,放得下就走得過。新店和氣三百多位培訓及見習的委員,穿過這一趟心靈的美麗風景,慈濟人美善的力量必然會倍增。



陳明珠師姊帶著中區的師兄師姊們以一首「天地好像大課堂」團康,讓大家像學生般的歡笑起來。 [攝影:陳倪旺]

當大夥在想思園的相思樹下享用午餐時,純樸鄉村熱情待客的台灣古早味,全都回到心頭來。 [攝影:陳倪旺]

一曲「阿爸牽水牛」的慈濟團康,把一顆顆歡喜、感恩的心跳到最高點! [攝影:陳倪旺]

聽到師嬤用英語說「SRC鋼筋」像人體的骨骼,工程經費龐大,於是大家就快樂的點滴捐輸。 [攝影:陳倪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