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日期:2016/04/05

陽光使者 給人溫暖光明和方向
詹大為彰化 報導

父親樂於助人,很受愛戴,有「電火伯」的稱號。學習父親,劉文隆自許如燈光、陽光,給人溫暖,給人光明,給人方向。退休前,在永興國小擔任輔導主任時,常以上人的「靜思語」來輔導學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找不到方法的老師和父母。」自我期許是法入心、法入行的慈濟老師。


2011年8月底參與《水懺》經藏演繹後,隨即參與四川洛水川震後續關懷志工行。 [ 攝影: 劉文隆提供 ]


「因為時代關係,我爸媽都沒有受教育,但都很有智慧,重點是很有悲心善念。」拍錄大愛電視臺節目「見證台灣生命力」在花蓮攝影棚現場,全心投入慈濟志業的劉文隆接受訪問時描述記憶中的父母親。

◎學習父親 給人溫暖光明和方向

「我爸爸早年在我們鄰里是一個大善人,他很熱忱幫人家服務,所以大家都對他都很愛戴。他有一個外號,就是像電燈,被稱為『電火伯』。」

「為什麼被稱為『電火伯』?」主持人林美蘭好奇提問。

「我想電燈會發光發熱,會照亮別人的心,能夠溫暖別人的心。」在文隆的記憶中,父親是一個個性木訥,人緣很好,為人公道,樂於助人,很多鄉親會找他幫忙處理疑難雜症的事情,是屬於那種如參加選舉「不用買票,就可以當選」的大善人。

因此文隆為「電火伯」下了有三個註解:「它像燈光一樣,在寒冷時給人溫暖,在黑暗夜給人光明,像燈塔給迷航者方向。」

一生辛勤養家的父親,一位深得人望的大善人,在七十三歲那一年,因村裡大廟歲末慶典,受眾人請託迎請他宮廟神祇,卻在回程車上睡著了,就這樣善終圓滿此生。父親走的突然,讓文隆和家人都非常不捨。

雖然傷心惋惜,然而父親一生行善的身教,文隆受到很大的啟示,效法父親的身行,他更用心投入教育,也更樂於助人,在熱心公益之餘,最後選擇行入慈濟行善之路。

◎家境清苦 凡事自己動手做

劉文隆出生於1956年,九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么,鄉下人家,父母務農為主,他小時候都打赤腳,至小學四年級才有一雙姊姊穿過的紅布鞋可穿,上學註冊費也得爸爸跟鄰居先周轉,通常會等到農作物收成才返還,是一個家境清苦的農家子弟。

身為老么,從小個性乖巧隨和,小小年紀,備受父母與兄長疼愛,然而身體較弱小,頭部因而顯得比較大,也被暱稱為「大頭隆」。

「媽媽怎麼還沒回來煮飯,肚子已經餓了,再不回來煮,下午上課要遲到了!」小學一年級讀下午班的文隆,站在三合院家門口看著門前廣場,等待著媽媽回來煮飯。

小學一、二年級讀下午班,農忙時期,媽媽常常過午才回到家,為了自己的午餐,等不到媽媽出現。文隆心裡明白,一家十一口人,食指浩繁,爸媽每天忙碌辛苦耕作,媽媽已經無暇為他做午餐,最後文隆決定動手做飯,雖然小小年紀,當時就懂得搬張椅子站上去,靠在大灶邊來炒飯。

慢慢的,養成凡事自己動手做的好習慣,可愛的小男生,有著喜愛做家事的個性,媽媽常笑他是「查某人性(閩語:意為愛做家事)」,擁有這份性情,因此備受家人疼愛。

◎杏林美眷 緣訂終生

農業社會,公教人員收入穩定,鄉下人家對老師特別尊敬,父親鼓勵孩子走公教路線,在家人的期許中,孩子都很爭氣,四哥、五哥陸續走上教職,文隆也考上台中師專,都從事教職,這份成就讓父親深感榮耀。

畢業後,文隆被分發到彰化縣溪州鄉圳寮國小服務,姻緣一線牽,認識同校的黃碧連老師。「連結婚聘金也是借來的」,家中經濟是比不上碧連家,而且碧連是黃家唯一的女兒,父母的掌上明珠,但文隆秉持一份真誠,終能贏得佳人歸。

秉性良善的文隆,用心經營家庭,夫妻鶼鰈情深,婚後育有三女,其中大女兒和二女兒,亦投入教育工作。

秀外慧中的碧連,結婚後,不外遷她鄉,選擇和公婆同住,得以孝順、陪伴一起生活。碧連嫁到劉家,是第一個老師媳婦,而文隆父親以前常有口出穢語(罵三字經)的惡習,在老師媳婦入門之後,竟能自然而然地改掉了。生活中的這些點滴用心,讓文隆銘感於心,因此他也把岳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般來對待,以孝敬親生父母之心來孝敬岳父母。

在1984年,文隆轉調回家鄉母校永興國小服務,他待人謙和有禮,做事任勞任怨,有求必應的好脾氣,廣受同事和法親好評。做事勤快中又顯得不疾不徐,於教育界服務期間,歷任各科室主任,主動承擔,不貪圖清閒。

教育是很神聖的工作,人家說教育是一個良心的事業,文隆常常捫心自問,受到國家照顧,每月薪水自己是否領得心安理得?因此在擔任人人號稱「涼主任」的輔導主任時,仍秉持「不做便罷,要做就要做好。」的態度,用心做好份內工作。

◎修佛學道 涵養人文

佛門接觸多年的文隆,在1991年就曾參與福智佛教基金會約三、四年的時間,曾經參與打佛七,後來考量同修黃碧連在慈濟教聯會投入,覺得她在慈濟做得很法喜,考量夫妻同修,因此默默在背後護持碧連參與培訓,在2002年碧連得以受證為慈濟委員。而文隆自己隨後也參與社區志工研習、培訓,並在2006年受證慈誠委員。

積極有恆的求知態度,在受證後,他利用下班時間,報名參加慈濟大學彰化社會教育推廣中心的「生命美學」和「靜思茶道」的課程,期望更深入了解慈濟的真善美人文。

在「生命美學」課程中,從林義澤老師所分享的新聞現場或生命故事中,汲取有情眾生的智慧,「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將感受的法益應用在職場及待人接物上,或以他人的生命故事來與眾人分享。

藉由習茶涵養,培養冷靜思考的心,「靜思茶道」課程在培養文質彬彬、溫文儒雅、知書達禮的謙謙君子。此課程也深受文隆喜好,在高階班也已上過幾期,將所學運用在社區活動中舉辦茶會或隨時在生活中以茶會友。

◎慈濟教師 落實上人的法在教學

服務於永興國小期間,文隆長期擔任輔導主任,面對輔導工作,他表示輔導理論很多,但覺得上人很多「靜思語」都可以運用在輔導學生。「上人曾經叮嚀我們教育界一句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找不到方法的老師和父母。』」他一直覺得這句話很受用,期許自己要用心於教學。

身為慈濟人,文隆期許自己所作所為要讓同事和家長知道他是一個慈濟老師。「我會跟同事介紹靜思語和慈濟的理念,在課堂上我會跟學生分享一些慈濟小故事。」法入心,法入行,有佛法就有辦法,落實上人的法在教學和輔導工作,讓他更得心應手。

「在畢業班我都跟他們辦一個畢業茶會,是用靜思茶道的那種模式,讓小朋友感受一下茶道文化以外,也能夠傳達品格教育所強調的感恩、尊重、愛的教育。」運用所學,以靜思茶道的禮法來教導孩子落實「感恩、尊重、愛」的慈濟人文在未來的生涯裡。

◎退而不休 菩薩道上福慧精進

教育界服務了三十五年,考量三個女兒中有兩個已考上老師,家庭經濟無憂,也看到社會少子化現象,想成全年輕人往上發展。而且在教育界,五十五歲有退休優惠專案,覺得此時選擇退休,全心投入慈濟志業,在人生規劃上,是一個適當的時間點。

2011年,全臺慈濟人入經藏,演繹經藏《慈悲三昧水懺》,這一年八月份文隆從永興國小退休。入經藏演繹,文隆跟著團隊反覆演練,自我期許要深入經文,時時內修自省,照顧好自己的心念。

8月27日,在南投、彰化、雲林和嘉義四縣市慈濟人在彰化體育館演繹圓滿,隔天,他馬上參與第三十三梯川震關懷團,遠赴中國四川洛水陪伴當地志工,從此全心投入慈濟大愛行列。之後也曾再有兩次因緣回到四川洛水,陪伴當地志工並協助環保館布置。

秉持教育的專業經驗,他陪伴慈青,也承擔懿德爸爸陪伴慈濟中學的學子,參與培訓課務團隊,也會以平面攝影和文字紀錄社區大藏經,多功能且深入法繹。

精進於慈濟菩薩道的文隆和同修碧連兩人,自度度人,擅於法親關懷,廣結好緣。因此文隆受到法親們的愛戴,在2015年被推薦承擔永靖互愛隊長,組隊合和互協,齊心耕福田。

身為退休老師,他仍心繫教育,也常回學校仍和校方和校友維持良好互動。文隆自認國家真的很照顧退休老師們,他認為在享受人生之餘,應該回饋,盡己所能,以回饋心,來回報得自整個國家的恩惠。

「人在做、天在看」深信選擇進入慈濟是最好的選擇,把握因緣來做一個植福跟造福的工作。文隆表示:「希望自己微薄的付出能讓社會多一些溫暖,多一些希望。」



學習「靜思茶道」多年,在社區推展慈濟人文。 [攝影:劉文隆提供]

2014年4月參與菲律賓海燕風災後義診。 [攝影:劉文隆提供]

劉文隆因為慈濟因緣,於2015年6月第三度踏上四川,至四川什邡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參與展布,並推展環保教育。 [攝影:劉文隆提供]

劉文隆師兄自教育界退休,平常勤學喜好閱讀,在永靖靜思書軒請購上人著作。 [攝影:詹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