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上人開示
生命真義
  
一生數十年,真正能為人群付出的時間,到底剩下幾年?

人常會懈怠,有如睡夢中人,消耗時日,昏沈墮落。當我們整天為工作忙碌,精神耗損、體力不繼時,適度的睡眠,確實能維持身心的平衡,並保有充沛的活力。然而,休息的功能也僅止於此,並非用來享受。

人的一生,真正在做事的時間極有限。一天二十四小時──睡眠八小時,三餐飲食約兩小時; 一年十二個月,就睡了四個月、吃掉七百二十小時。
又除去幼年不懂事、老年不能做事,還有學生學習的階段,一生數十年,真正能為人群付出的時間,到底剩下幾年?即使再勤勞的人,也只發揮三分之一的「人生」而已。在這短暫的時間中,若遊手好閒,虛度光陰,精神就會萎靡不振,而失去生命的意義。

時間可以成就一切學業、事業、志業,也能完成功德道業。有智慧的人,視時間如鑽石;愚癡的人,將時間當作泥沙。若能善用智慧,把時間當鑽石般地珍惜,精勤不懈,則世間沒有不能完成的事;若把它當作泥沙般揮撒,昏沈懈怠、好逸惡勞,將一事無成,甚至成了社會的敗類、寄生蟲。
一天之中,時間的浪費在於──貪睡; 一睡則任何事都不能做,任時間一如逝水,終至一事無成。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事都不肯用心分辨,不願認真去做,這和昏睡不醒又有何差別?

心思渙散昏沈、貪睡逸樂懈怠,會招致許多煩惱障礙──人若閒來無事,總想著「痛!苦!」平白地消耗時間;若只追求眼前短暫的玩樂享受,則痛苦反而更加嚴重。

為工作而生活
「為工作而生活」,「為生活而工作」;兩句話、同樣是這些字,但其中的意義卻完全不同。

發揮本身的功能努力工作,以達到做人的價值與人生意義,即是「為工作而生活」;若是「為生活而工作」,則是無可奈何,因為不做就不能維持生計,所以不得不工作。

人生最踏實的事,是今日此時有多少力量就儘快付出,做利益人群、造福社會的工作。肯付出心力服務別人的人,因抱持義務的精神,能夠心甘情願,任勞任怨;所以,無論再怎麼忙碌,也會感到無限快樂喜悅。

如果為了事業的私利爭取而忙碌,一定會非常煩惱。人生無常,禍、福隨時會降臨;有些人一輩子洋洋得意,末了卻落得窮途潦倒;但也有人貧苦乖舛一生,卻在最後幾年得到機會而揚眉吐氣。

然而,平時為事業繁忙,與義務性為社會服務的辛勞忙碌,在心靈上的收穫,則是迥然相異的。

「取之社會,用諸社會」,以服務的精神對人生盡一己之本分。為社會人群服務所得到的愉悅,才是真正永恆的歡喜快樂。

歲月不常住
太陽不能暫留,地球不能停轉;時光歲月,隨著太陽起落而遷移,也隨著地球運行而消逝。所以佛說:「剎那生滅,遷變無常!」學佛的人,切莫有「歲月常住」的錯覺。

普賢菩薩警策文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多悲切的警語!人生在宇宙大地間,隨著時光的消逝,逐步邁向衰老、死亡的境域;如魚在水中,依水而活,水一滴滴地減少,則魚命不久長。而人於時日光陰的消逝中,正如魚缸中的滴水漏失,來日無多。

時光稍縱即逝,要及時把握年輕少壯之時,以奮勇精進和耐勞的毅力好好學習。即使年歲已經老邁,也不可輕易服老,仍舊要努力修學;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即使有病痛疾苦,也不要在昏睡中虛度光陰,在憂鬱中浪費生命!

人多不知大限將至,卻在虛浮假幻中醉生夢死;更不知世間危機四伏,步步陷阱、險惡萬端,確有「今時雖安,瞬時難保」之慮。如此,又有何樂可言?

「人」應與時競,把握時日,爭取時間,莫讓時日一天天荒廢。功德是在日積月累中、分毫聚集而成就;唯有恆心才能產生真正的力量。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不在於壽命的久長,而在於自己為世間付出多少;只要克盡做人的本分,於工作中得到快樂喜悅,即是最踏實、最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