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開示
 
事業與志業並行
 
 
  • 以敬業及志業精神面對工作

  做工作不累是騙人的,每一個人應該都很累,我想雖然身體很疲倦,我想每一位的心靈都很甘願,很歡喜。這就是為工作而生活,這就是積極的人生,不計較有什麼代價,只想去付出,不求任何代價。這樣做就會很歡喜。但是各位,你們不要以為我要你們不求回報,一直付出,那一生都當志工好了。
  不是這樣,我是指以歡喜心,因為這裡需要這樣的付出,我們不計較的付出,如果能每個人都抱著志業精神,不管在哪一個單位及哪一個方向,付出而做,你一定會抱著歡喜心。如剛才不知道哪一位說,我們的攝影師要扛著一部很重的機器,你們跑,他也要跟你們跑。他還是滿臉的笑容,各位,這就是敬業精神及志業精神。他們是用志業精神發揮專業的良能,假如用這種為工作而生活,這種有價值的人生,心態就會時時保持歡喜。
  • 服務的人生
人生,不要只是庸庸碌碌地過日子,我們來人間走一趟,應該懂得為人服務才是人生的目標。所以,真正懂得生命價值的人,都是為服務而生活;不懂生命價值的人,則是為生活而工作。
  為服務而生活就是「甘願做」,將服務人群視為自己的生命與目標。假如一個人只是為工作而求學,或只為名利、生活而工作,這樣的人生價值就打了折扣。真正為服務而生活的人生,才會活得充實快樂,工作安心自在。
  我們在社會上發揮功能,還要懷抱感恩心,感恩祖先、感恩父母,甚至感恩每個人,因為他們成就這分因緣,才讓我們有機會為人群付出。當然,在社會上每一個工作崗位,人人都要守住本分,才不會迷失了自己;大家都有這分心願,除了「家業」和「事業」,不能忘掉「志業」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 視淨化人心為己任
  不要輕視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有光和熱。若能集中每一分光和熱,哪裡需要溫暖,這分溫暖的熱能便可以散播出去;哪裡有陰暗,這一道光便可以照亮那個地方。
  我常常說,世間的米,一個人吃不完;世間的事,一個人做不了。每個人都應該要有這樣的觀念──事情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需要很多人一起做,但是也不能少我一個人,也就是要群策群力;能夠如此,我們的社會,才真正有希望。
  聽到慈青的分享,我很感動,每一個人都把我說的話記在心裡。雖然每個人記住的,不一定是同一句話,但是,這些話只要放在心裡,日常生活中都用得到。
  有一位老師曾分享:「師父說過,每個人都可以當師父的眼睛,師父的雙手。」所以他也發願要當我的眼睛和雙手。有一次,他去大林慈院當志工,分配在大廳服務,他就站在醫院大門口,向來往的人彎腰、鞠躬、問好,遇到殘病、老人,更是眼明手快,趕快去攙扶、幫助這些老人家和病苦的人。真正做到「眼到,手到」。
  聽到了老師們的分享,我知道老師們不只是來當志工,更是來學習生命的課程,也的確吸收了許多生命的真諦,可以帶回去傳承給學生。
慈濟的志業是大家的,所以,大家要多關心、多關懷,把淨化人心視為己任,這是我的希望。
  • 帶動慈濟精神,培養好風氣
  慈青畢業之後,不論在哪個職場工作,我希望你們都能守住本分,照顧好慈青的形象,表達出所吸收到的慈濟精神及人文,並將這分精神傳播開來。
  例如在軍中,有一位慈青在馬祖服役時一樣不忘散播慈濟精神,組成了一個「靜思部隊」,他把《靜思語》帶進了軍中的日常生活,還感動他們的長官,因此同袍間相處得非常好。所以,無論在哪個職場,也都可以融入慈濟人文的精神。
  其實,在社會上不要擔心別人知道你是慈濟人,只要表現良好,自然會得到大家的支持。像慈濟技術學院,過去是護校,我們所教育出來的孩子,任職於每一家醫院,都受到讚賞與肯定。
  我每次出門行腳,有時候會遇到其他醫院主管,他們都會對我說:「感恩,慈濟能培養這麼好的護理人員,在我們的單位帶動視病如親的愛心。」
  原來有些護理人員,不習慣對人說感恩,面對老年病患,也叫不出口阿公、阿嬤。而慈濟的孩子,每天微笑對人,親切問好,還能心懷感恩,看到年老者就叫阿公、阿嬤,慢慢就帶動起這股風氣。因此不論是在哪個單位,只要將這分愛的精神發揚出去,都會帶動愛的人文生態。

  每個人為了孩子的未來,都希望社會更好,因此,應該要為孩子培養良好的社會風氣,將來他們才能活在健康有愛的環境裡,這需要大家共同來努力。
  現在人口已經過度飽和,造成許多的污染以及資源浪費。記得三十多年前,慈濟剛創立的時候,當時全球的人口不到四十億,現在已將近七十億了,想想光是人體的溫度,還有人呼吸的濁氣,就增加多少污染,更何況其他?
  為了填飽大家的肚子,還有因應大家的口感,要飼養多少動物,才能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欲?飼養這些動物,要用多少飼料,需要砍伐多少森林來種植牧草?地球還要承受多少動物的排泄物污染?凡此種種都是惡性循環。
  人口膨脹也會造成人的心理不平衡,因為人多競爭就大,在精神無法負擔的情形下,憂鬱症患者不斷增加,年齡也不斷往下降,這是令人非常擔心的。
  • 發恆長心不易,照顧好菩提種子;慈濟人的宗教觀
  現在慈青的隊伍浩蕩長,還有許多人,從在學時的慈青,到畢業後的學長,甚至進階委員慈誠,實在是不容易。更難得的是,能夠職業志業平行,更不簡單。你們都是菩提種子,希望大家要珍惜,照顧好心中這顆菩提善種。
  此外,道心也要照顧好。慈濟的宗教觀,大家應該都知道,「宗」就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這也就是希望大家的人生宗旨要明朗、堅定,一旦找到正確的方向,走在正道上就不要再偏差了。
  • 時時銘記志業
慈青這個團隊已經十幾年了,看著你們成長令我欣慰,代代傳承更令我開心。縱然每回靜思營、生活營、志工隊圓緣時,我總是說:「孩子的心多變!」但與我相約永遠者,那股心念堅持令我不操心。
見到一百多位慈青回歸志業體,共同為志業推動竭盡心力,我很歡欣;而無法回歸志業體的慈青們,也能時時銘記志業,於生活中實踐,每年、每期的見習、培訓、受證,慈青孩子們都不曾缺席,更加快慰我心。
孩子們,社會因你們有了希望,慈濟因你們而有傳承。志業需匯聚人人點滴之力,除了外護,即社區菩薩的投入之外;慈青孩子回歸志業體,進入核心、推展志業,更是我所期望。

(摘錄自1998年慈青幹部訓練圓緣開示2003年寒假靜思語教學研習營暨慈青薪傳營圓緣開示2003年慈青初階幹部訓練營圓緣開示2003年慈青學長會與上人座談開示、2006年慈青進階幹部訓練營圓緣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