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校園清流
大一國文的靜思語教學
郭慧娟/大同大學
  
大一國文的靜思語教學 郭慧娟/大同大學

壹、前言 近幾年來社會大眾對於大學生的語文程度普遍有著嚴重的憂慮,認為學生在讀、寫方面的程度明顯下滑,甚至於聽、說的能力也不盡理想。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學習不足,整個語文教育自國小到高中都有值得討論和改進的地方。

面對這樣的問題,身為一個大學的國文教師能為入學的大學生在語文運用程度的提昇上,有著什麼樣的助益及引導? 在近十年的國文教學中,面對程度不一的大學學生,筆者從開學的問卷中,可以瞭解到學生們對於國文課程的看法多有兩極化之表現,一者充滿期待,希望能在大學中接受不同中學時期的國文授課內容及方式;另一者充滿排斥,表達對於理解文言文教學的困難,以及對大學國文教學何以存在的迷惑。這隱約透露出學生對於國文教學的教育目標及理念因在升學考試中而逐漸產生了僵化和誤解的態度。

針對問卷的分析,筆者通常會藉由課堂的解說,試著引導學生對於大學國文教學的理念及目標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知,國文教學在大學裡不僅僅是提昇學生的語文能力,最重要是人文素養的涵育,它是全面型的、多元化的。所以大學的國文教學不只是章句釋義、義理闡發,更進一步地是要學生將所聽聞的課程內容運用於實際人生,它所要解決不單是工作技能的問題,更多是自我困境的解消。是以,不論是語文能力的提昇,抑是人文素養的涵育,筆者認為其教授的基礎必須來自學生對於生活經驗的體會、周遭環境的關懷、生命現象的感受。

因此,當筆者接觸到靜思語教學時,就發現其教學理念不僅是觀念的傳導而已,更是透過實作體驗來引起學生學習動機,並且體會省思所學習到的觀念與知識,最後重點是能夠落實於生活實踐中。於是,筆者利用大同大學的國文課程,設計一門以「自然寫作」為專題的課程,並將靜思語的精神融入於課程當中。

以下為筆者的靜思語融入式教學教案:(請看126期靜思語教學月刊)

【學生的觀察筆記】

每天清晨起來,室友們有的忙著去上課,有的還在賴床,而我坐在書桌前,從窗戶看出去,才發現宿舍外種著一排青楓,要不是這一次的觀察筆記,我還不知道窗外偶爾飄散著的樹香正是這一排青楓呢!(同學A)

每天生活在都市叢林中的我們很少感受到自然的重要性,更少留心於四周的自然景觀與生物。在這次的活動中,我固定從早上9:30觀察到下午4:00,起初覺得不過是虎頭山,看都看膩了,有什麼好觀察﹖但在同學的陪伴下變得十分有趣,也因這次的觀察讓我交了五個「狗朋友」,以後有空我還會想去餵牠們。藉由這次觀察,讓我體驗許多微不足道的事物竟可如此奇妙,好開心!(同學B)

自行車道上一輛輛的腳踏車努力奔馳著,好不過癮!不過,自行車道上超多小石子的,且有時會遇到坑洞,騎腳踏車時要注意!至於我家附近的環境則有點雜亂,雖住在住宅區,卻又靠近快速道路,所以交通不太好,紅綠燈完全是裝飾品。基本上,永和的巷道小到不行,所以我家也有這個困擾,其中幾條巷道根本連消防車都過不去。好久沒有觀察事物了,好久也沒有注意到身邊事物有何改變了。自從上了高中,每天繁重的課業與升學壓力,使我忙碌到無心察覺其他事,想想有些可悲!但現在升大學後,雖然依舊有課業煩惱,但不一樣的是,屬於自己的空間、時間變多了,我又能停下腳步看看四周的風景,不再陷於繁忙的生活,這種感覺真好!(同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