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靜思少年
災難是最好的老師
撰文‧葉文鶯 攝影‧林炎煌
  
一九八七年八月易元培返回母校任教,住家就在埔里國小旁。

大震那一夜,易元培與爸媽及哥哥倉皇逃出,帶著小狗來到學校操場避難,入住帳棚。兩名不及逃生的鄰居,屍體停放附近兩三天……

「從沒想到有一天,自己必須拿著碗去排隊領飯吃!」易元培每天騎著機車到慈濟熱食站領便當。夜裏,摩托車車燈照在路上,眼前微小的光亮,照不見自己,世界被黑暗包圍。

那是個混亂時期。忙完學校的物資搶救、學生家訪,等待復課前,他帶著V8攝影機拍埔里。即使殘破毀壞令人傷心,也要把家鄉受苦的面貌記錄下來。

十一月終於復課。學生拿到老師們從「廢墟」二樓搶救出的課本,易元培讓他們在打開書本之前,將臉貼在書上感受它的溫度。站在台上看著這一幕,他內心的激動和學生的感動交集著,希望學生感受它得來不易,要更珍惜學習機會。

之後,縣府推出「浴火重生」教學影帶配發各校,易元培給學生上「地震」這一課,解說為什麼會有地震、板塊如何移動、世界各地常震帶的分布以及地震發生時如何避難;此外,他也分享親身經歷,包括地震時所受的驚嚇、受人幫助和內心的感謝。

失去,喚醒對土地的熱愛

歷史,在交代「過去」。過去是什麼樣子?存在什麼價值?值得活在現在的我們回頭去了解。這是一堂歷史課。集集國中劉瑞珍老師請學生從家中找出一件最具紀念性的「古早」物品,拍照並且訴說它的由來——
這是阿公收藏的一對牛角。務農的阿公,經常懷想那隻陪伴他走過無數田埂路的老朋友,靠著牠的肩膀,才有辦法撐起這個家。這是阿嬤炊粿的竹蒸籠。學生從阿嬤口中重溫那個在炊粿時,無心觸犯「小孩子不能亂講話」的禁忌。這是父親小學畢業時從老師手中接獲的一支鋼筆。在那個鉛筆寫到比手指頭還要短的年代,是多令人驕傲、稀罕的禮物啊!這是魯凱族母親編給子女的編織袋和帽子。母親在孩子幼年就會做好,準備給他們將來長大結婚用,蘊含著深厚的祝福……

透過尋找舊物和其中牽動的情懷,學生無形中重新連結家庭情感。劉瑞珍說,學生的照片還出現鎮上的竹厝、晾衣服的竹竿,以及父祖輩早期耕作的農用具。

「這些不是學生在民俗村看到的,而是與他們長輩共同生活過的東西。」劉瑞珍說,後來九二一大地震,竹厝垮了、拆了,有些舊物就此毀壞,學生慶幸地震前這一堂歷史課,及時將家中寶物記錄下來,保存在記憶中。大地震,切割了家鄉山形地貌,卻割不斷也改變不了人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災後經過重建,在劉瑞珍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目標是了解集集鎮的新風貌,她要學生像個稱職的導覽解說員,告訴遊客集集鎮的美麗與人文內涵。於是,學生分組蒐集家鄉美麗景點,例如:武昌宮、攔河堰和綠色隧道……並實地探訪,以在地人觀點,用「內行」人的眼光,在課堂上侃侃而談。「舊」與「新」交織成一段段歷史。經歷過「失去」,才知道「擁有」的可貴,對於未來,才知道更要去發現與開創。

當年在地震重災區的人們,如今提起「九二一」,都不免說出「感謝」二字,然後趕緊解釋:「不是希望再有大地震啦!」地震,帶來了破壞,慘不忍睹;然而,在災難中感受溫情,奮力成長,才讓他們有勇氣,驕傲地回首這段來時路。
(節錄自慈濟月刊【第5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