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靜思少年
十四年植樹千餘株供氧眾生  洪正明為大地母親披綠衣(上)
◎撰文/郭書宏 攝影/顏霖沼
  
十四年植樹千餘株供氧眾生  洪正明為大地母親披綠衣(上)◎撰文/郭書宏 攝影/顏霖沼

【發現歡喜】
扛著鋤頭、樹苗、清水,洪正明一步步登上硬漢嶺,十四年來種植灌溉近千株林木,在觀音山上打造出綠色隧道。
草木有情,以枝開葉散回報愛樹人的辛勞,如今,濃密的樹蔭不僅在烈日下為登山客遮涼,也為大地母親披綠衣,供「氧」眾生。

觀音山是『臭頭山』,太熱了,我根本就不想去爬。」十幾年前朋友一句無心之語,讓洪正明不解,為何擁有「觀音」美名的一座山,卻被冠上如此不雅的稱號,還讓人望而生畏,不願親近。
原來,台北縣觀音山頂一帶,缺乏茂密原生樹林,許多登山客攻頂後,卻沒有庇蔭歇腳處,自然缺乏上山的動力。朋友這一句話,讓從小在觀音山腳下長大的洪正明動了一個念頭:「與其不滿,不如我來動手,讓觀音山
布滿綠蔭!」
他再也坐不住了,便扛著鋤頭上山植樹,決心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小樹苗移植到山上,使觀音山擁有綠色隧道供人乘涼,「我要讓大家都想親
近觀音山。」
那年,是民國八十二年。


「這些樹都是我在山上的孩子,以前可是見不到的喔……」
「剛開始種的是生長緩慢的楠木,若要發揮庇蔭功能,得等上十幾年。」
洪正明說,後來發現山麓一棵野生的杜英樹生長得十分茂盛,認定是這裏的土質及氣候適合種植杜英,便順應自然,將這棵杜英樹下的小樹苗,移植到登山步道兩旁。
十四年來,洪正明總共種植了近千棵杜英樹;如今,這些樹苗多已長成大樹,樹圍甚至超過一公尺、樹高一層樓,供遊客遮陽。在不斷試驗下,洪正明無師自通地實現了打造綠色隧道的夢想。

◆上山植樹 撥草提水皆為有情眾生

「種樹真是一門學問。」幾乎天天上山的洪正明在逐步摸索中發現,植樹的地點一定要向陽,土壤也不能太硬或貧瘠,否則可能不利生長。樹種得太深,根部無法吸收養分;種得太淺,則不穩固。
山上蛙鳴四起,常見蛇類出沒,每一叢野草似乎都埋伏著無可預測的危機。
「家人常擔心我的安危,但我反而怕這些無辜的爬蟲生物喪命,所以『打草驚蛇』是必要的動作。」
在山上種樹不比平地,是體力和耐力的考驗。洪正明說,山上欠缺水源,栽植後還得下山提水澆灌;登高數百階,一趟兩桶各五公升的水,只能澆二十棵樹,因此必須上下山好幾趟,「今天沒澆到,明、後天再來澆水。」
「像這種下雨天最適合植樹,不用浪費現成的水資源來澆水。」
偶爾,辛苦栽種的杜英樹慘遭遊客折斷,他心痛之餘只好挖掉殘根,重新種起。
早年,他種植了近百棵茄苳樹,成長至一個人的高度,眼看新葉初萌,幾天後樹上的嫩葉竟然不見了,原來是被民眾採摘回去煮茄苳雞。「那一陣子,我常傷心到失眠,和朋友談起來眼眶就紅了。」

(錄自慈濟月刊4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