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靜思少年
小松桓學說話
選錄自大愛電視地球的孩子第392集
  
家住花蓮的李松桓,今年五歲,當松桓八個月大的時候,頸部還是會後仰,無法直立;到了一歲多,松桓雖然會站、會走了,卻對自己的名字或是鞭炮聲毫無反應。原來松桓罹患了先天性的「瓦登伯格氏症候群」,特徵是藍眼珠,對於視力沒有影響,卻有著極重度的聽力障礙。

因為聽不見聲音,松桓無法學說話,也不會表達,只能胡亂揮舞雙手,但是沒人了解松桓的意思,因此他常常氣到去撞牆壁。但松桓戴上一般的助聽器,依舊聽不到聲音,唯一辦法就是植入人工電子耳,而家裡的經濟全靠爸爸賣水果支撐,生活並不寬裕,人工電子耳的開刀費用近百萬元,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

幸好里長知道後,幫忙申請低收入戶以及殘障補助,松桓終於在右耳植入電子耳,兩歲時,他終於聽到了聲音。然而聽到聲音只是開始,二歲的松桓就像剛出生的嬰兒,所有的牙牙學語都要從頭學起,但是錯過了學習說話的黃金時間,學說話變得困難,必須要靠一連串有計畫性的學習才能追上。

媽媽每週會固定帶松桓到醫院做發聲復健,每個星期三,還會從花蓮坐兩個多小時的火車到宜蘭,再走40分鐘的路程,到雅文聽語文教基金會上語言課,這一段路,媽媽和松桓走了三年從沒間斷,即使颱風天也沒有請假,為的就是希望松桓能早日像一般孩子正常溝通。

媽媽必須配合語言中心的教學進度,回家繼續讓松桓練習,一刻也不能放鬆。照顧松桓佔據媽媽所有時間,同時還要抽空打理家務,雖然很累,但只要看到松桓的進步,就是媽媽最大的安慰。而松桓也努力學習獨立,許多事都想自己試著做一遍,自己學習吃飯、擦桌子,幫媽媽收拾教材,因為他能體會媽媽的辛苦。

回想開完刀後,松桓開始對聲音有了反應,能分辨出不同聲音,慢慢的開口叫爸爸媽媽,到現在可以和媽媽說上一連串的對話,這些都是媽媽一路上努力的成果,雖然眼前仍有許多關卡等待他一一突破,但是媽媽有信心,可以陪著孩子一路成長。

靜思語:信心、毅力、勇氣三樣都具備,就天下無難事。

故事中的松桓,罹患了先天性的「瓦登伯格氏症候群」,無法學說話,也不會表達,幸有熱心的里長幫忙申請補助,才能籌得植入人工電子耳費用,加上媽媽一路上的陪伴,松桓終於能開口學說話。而什麼是「瓦登伯格氏症候群」以及「人工電子耳」?讓我們一一來了解吧!

附註:
(一)所謂「瓦登伯革氏症候群(WAARDENBURG SYNDROME)」,是種顯性遺傳疾病,主要特徵包括藍眼睛、聽力障礙、一撮白頭髮、易便秘、兩眼眼距較寬。這項疾病是在一九五一年荷蘭眼科及遺傳學醫師瓦登伯革(PETRUS OHANNER WAARDENBURG)首先在文獻提出一種新的症候群,男女兩性發生率並無差別,但為先天性聽障及失聰重要原因之一。
(二)人工電子耳:
(1)擁有「人工電子耳之父」頭銜的澳洲墨爾本大學教授暨澳洲人工電子耳協會主任 " 葛蘭克拉克 " (Graeme M. Clark),所發明的人工電子耳,已使超過九百名受聽障所苦的台灣民眾受惠,全球已有超過五萬人的生命因此而改變。他的發明源自其終生失聰的父親,自1967年,他開始著手進行研究,1970年他更領導墨爾本大學耳鼻喉科團隊,不斷專注研究該領域,其後於1978年成功地執行第一個耳蝸植入手術,並獲Nucleus醫療器材製造商之青睞,從而結合該醫療器材商、墨爾本大學和澳洲政府等三方集資努力下,於1982年成立Cochlear公司,人工電子耳這項發明於1985年開始成功地商品化,佔全球百分之八十的市場。
(2)需要此種裝置的患者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 兩側極重度聽障:因電極植入有可能損及殘存聽力,所以輕及中、重度的患者暫不考慮。且因為價錢昂貴,所以仍有一些聽力,可以經助聽器幫助而溝通者,亦不考慮。
2. 由於資源有限,目前國內是以聽障的幼兒為優先考慮。成人不是不能做,但目前國內大多數都是幼兒接受此裝置。只要超過十八個月,使用助聽器半年以上無明顯效果,即可考慮。
三. 必須經過醫學中心詳細的聽力及全身評估。父母的配合度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