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兩個星期才上課一回的大愛媽媽成長班今天將帶給學員們什麼驚喜?在課堂上不僅是吃喝玩樂,而是大家快樂相聚一堂,沐浴在慈濟人文真善美之中,學習在菩薩道上精進。
在「清水之愛」音樂中,心存感恩的學員們靜靜在沉澱。手語師姐們的「快樂的朋友」拉開了序幕。
先由邱美容和周煖銨母女倆,指導在農曆春節中傳統的小吃「發粿」讓大家「發、發、發」看似簡單的步驟,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在美容師姐細心教導下,一鍋香噴噴的「發粿」出爐,香QQ的發粿,加上媽媽的愛心,將是大愛媽媽們年節帶回家最好的結緣品。
慈濟在上人的守護下,一路走來,已有四十年。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苦心,只願弟子們能得其精髓而永存。四十年後的今天上人希望弟子們回歸當初創辦時的「竹筒歲月」,大家心存善念,為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心寬念純」的為苦難眾生,走在最前面,做到最後面。
大家看著二零零六年慈濟走過六十一個國家的點點滴滴,以大愛散播全球,膚慰無常。慈濟人遍佈五大洲,每個人發願,只要跟著上人腳步,做就對了。
大愛媽媽們,每個人都是滿滿福報,更應該「知福、惜福,再造福」。
上人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心中虔誠互相尊重,起心動念都是愛,願大家日日吉祥並人人精進才能福慧雙修。讓我們帶人走入絕不後悔的慈濟路,更讓慈濟隊伍浩蕩長。更祈求天下無災難,世界祥和。上人的祝福,讓大愛媽媽像吃了「定心九」似的,互相勉勵在當下「做就對了」。
上人希望大家回歸竹筒歲月,並不是要大家砍划竹林,做出竹製存錢筒,再次傷害我們的地球,而是要回到勤儉,惜福的歲月,所以大愛媽媽成長班以環保回收而來的紙筒,加以裝飾做成再生存錢筒,以提醒大家保護我們的地球,珍惜我們的資源才是。
接著大家歡迎我們小客人,來自慈濟大學傳播系一年級的鄭錦如同學和大家分享她的大學生涯。她是雙巧師姐的掌上明珠,聽著她娓娓道來在慈濟大學的生活情況。她是在菲律賓長大的孩子,畢業於崇德學校,在進入慈大僅僅四個月,就能以流利的國語和大家分享。慈濟大學是一所在硬體,軟體都設備十分完善的學校,在學生的德智體群上更是注重,另外在慈濟的靜思文化薰陶下,更是能學習更多。另外針對外國學生有「國際學生會」的特別輔導,還有來自不同行業但愛心充滿的慈誠爸爸及懿德媽媽細心的呵護,更有師長,同學們的朝夕陪伴,讓我們有家的安全感,而不致於孤獨寂寞。在慈大並不僅僅念書而已,還有多彩多姿的期他活動,在全台大專院校的競賽中都有卓越的表現。更有福的是在慈濟的大家庭中能有機會到醫院當志工,體驗人生無常,並到環保站中學習如何更珍惜我們的資源。在慈濟人文中得到靜思文化的薰陶而啟發我們的智慧。在成長的歲月中,第一次離開父母懷抱,學習獨立,並第一次自己動手洗衣服」。這時看著雙巧師姐含著淚心疼又驕傲看著自己的寶貝,大家都不禁為她讚嘆,紛紛打聽如何申請進入慈濟大學,學習成為慈濟人,並讓生長在僑居地的孩子們不要忘了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
由鄭蓓蘭師姐帶領大家回到上一堂課給學員們的「快樂的鑰匙」,再一次提醒大家如何快樂做慈濟,靜思語的文化讓大家在平凡中亦能啟發智慧:一個人的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發脾氣是短暫的發瘋;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吋,就會過得很快樂;生氣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讀著靜思語,大家都會會心一笑,覺得很有道理,真是金玉良言,上人的智慧永遠發掘不盡。
大愛媽媽們分享著自己如何快樂的經驗。第十五組楊淑玲師姐:「每個人都有心結,要善解,包容,人生苦短,天底下沒有解不開的結,只要來大愛媽媽和大家結緣必能每天快快樂樂」。第十組林美蓮師姐:「為家中調皮的小貓而煩惱,因此發願用心陪伴,細心餵養,短短時間小貓竟然改變而溫柔可人。」美蓮師姐警醒自己只要付出無所求必能得到快樂。第七組陳莉莉師姐:「人生總有不如意的時候,切記忘記和原諒」。快樂的鑰匙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勿交付他人或寄託在別人身上,而做「慈濟」更是打開心靈快樂之鑰。
大愛媽媽成長班並不是每兩個星期才見一面的同學而已,而是為共同理念,為上人分擔而在菩薩道上精進的一家人。
在手語師姐的「大家有約」學員們帶著充滿智慧的「靜思」,滿滿愛心的「慈濟」踏上歸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