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31)日在松山聯絡處舉辦北區B群組電子錄影基礎課程,八個區有二十四位學員參加,一大半都是沒有經驗的社區志工,希望透過基礎課程與實作的陪伴,在「做中學,學中做」的理念下,讓新芽可以勇於承擔任務,從實作的過程中明白自己不足之處,再經過不斷學習後,可以承擔「快樂的人文真善美志工」,加入人間菩薩樂於付出的行列。
上人曾慈示:人要懂得固本,清淡平安的過日子,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平常就要培養好自己的實力,才有能力克服困境。每個人都要懂得吃苦的意義,啟發愛心與清流,回歸竹筒歲月的簡樸精神,濟貧不只是給予物質的支助,更要打開他們的心門,瞭解點滴匯集都是愛的能量,助人不分貴賤,有心就有能力,讓手心向上的人可以成為手心向下的人。
藉由上人開示影片,讓新芽明白法水入心的重要性,融入慈濟人文的作品會更有生命力。
◎團隊合作
課務組窗口內湖區徐錫東師兄說:「通識課程是初階課程,主要在傳達真善美三合一的團隊理念,並在作品中將慈濟人文表現出來。由北區種子老師團隊與新芽(指學員)的互動學習,也邀請各區團隊進行經驗傳承與作品的分享,並安排實作課程提高大家學習的意願。」
基隆區團隊分享:「以社區拍攝內容來推動人文真善美三合一的重要性。」邀請新志工參加實作,透過瑞芳火車站與市場人物的拍攝來學習。當天三合一先分組討論確定拍攝主軸,拍攝完後再次討論如何剪輯、寫文稿、配樂等,十五分鐘的完成帶卻花了十二小時才完成,讓新芽感受到「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辛苦過程。藉由實作才能知道困難瓶頸的所在,素材的取捨與主題的定案,是決定作品成功與否的首要條件,所以透過團隊運作和互相學習是呈現作品的最佳途徑。
◎實務分享
種子講師基隆區的陳宏達師兄,以其豐富經驗教每位學員認識攝影機的操作方法,讓學員跟著一一認識其功能與正確的操作方式;南港的蔡宗發師兄分享光圈、快門、色溫與景深的課程;汐止的徐國鈞師兄講述有關取景與鏡頭變化的技巧;松山區李志成師兄的「人間菩薩」影片製作過程分享;內湖區徐錫東師兄的收音、採訪與DV帶的管理課程等。課程內容安排非常豐富,淺顯易懂,讓每位學員獲益良多,這群種子老師雖不是專業人,但豐富的實作經驗與樂於分享的態度,比專業人更專業。
現場的種子老師隨時補位當助理講師,陪伴學員明白如何親自掌鏡與各功能鍵與設備的運用,洪一華拿著攝影機對著電風扇調整光圈,發現風扇轉速有快慢的分別,她說:「這課程真的很有趣,以前錄影都是以全自動的方式錄的,不知道的技巧今天學到了。」
南港區的新芽陳鴻銘說:「我並不是很明白錄影的方法,也沒摸過機器,透過電子錄影基礎課程,明白文字、圖像與錄影三合一的功能,對機器的設備與操作有了基本的瞭解,需要自己再多學習,也希望能有進階的課程安排,學會錄影課程除了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更可以在社區活動中承擔勤務。」
松山吉祥的志工鄧麗惠說:「今年初才加入人文真善美團隊,有上過幾堂相關課程,也由資深師姊陪伴出過幾次勤務,聽了今天的課程,並親自學會機器各功能的操作與技巧的應用,今後承擔任務會比較有信心,對後製剪輯志工比較不會造成困擾。」
蔡宗發說:「我以歡喜心來準備今天的教材,用分享的心來做實務經驗的傳承,希望讓學員在輕鬆中學習自己所需的技巧,活用在社區勤務上。」徐錫東提醒每位學員出勤務時,「要提早三十分鐘到現場,明白活動記錄重點與採訪對象,透過三合一的運作,一起完成完整的記錄過程,才能為社區留下歷史。」
◎有心不難
北區人文真善美的典範,蔣克端師兄上台分享:「我六十五歲才學錄影,剛開始專業術語都不懂,英文看不懂,我就用寫中文貼標籤的方法來克服,在大愛台上了四個月的錄影課程,同班同學最多了,別人順利過關,我留級了好幾次。」風趣幽默的話引來哄堂大笑。
蔣爸笑著說:「但我想盡辦法克服困難通過考試,現在我已經七十四歲,在精舍承擔人文真善美的記錄工作,錄影與剪輯都難不倒我了。我學得來,大家一定可以學會,年齡不是問題,只要有心就不難。」現場讚歎的掌聲不斷,蔣爸的好學精神是新人學習的對象。
在Q&A的互動時,討論到防潮箱、清潔帶的正確使用方法,購買DV帶應注意的事項。講師群熱心的將實作經驗傾囊相授,徐國鈞現場示範清潔帶的正確操作方式,並教導學員如何截取畫面與寫場記表。
◎培養新芽
課務組郭建忠說:「以往各功能組的培訓課程都由北區安排,今年改由群組學習承擔人文真善美的課程規劃與執行,讓菩提(資深志工)與新芽(學員)有互動的機會,菩提用心、關心的付出,來陪伴新芽學習,體會『走到最前、做到最後』的重要性。團隊的力量是一切難題的答案,今年是群組間的學習年,透過群組的運作與檢討,做為未來課程安排的參考。」
陳宏達說:「造福是最好的祝福,與其等待別人祝福不如自己造福。加入人文真善美的團隊是自造福田的方法之一。」鏡頭下的故事,每一個動作都是主人翁豐富生活的經驗,每句話都是生命的精華與智慧,透過錄影所呈現出的美善故事是無數的,感動也是無量的,在美善的氛圍下傳遞愛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