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日期:2008/04/19

吉隆坡志工關懷愛滋病患 贈車適時提供援助
何淑賢馬來西亞報導

雪蘭莪州煤炭山「歡迎社區之家(Welcome Community Home)」,為主要收留從政府醫院、聯合國難民最高專員署駐馬辦事處(UNHCR)轉介的愛滋病患。經吉隆坡分會英文組志工深入瞭解後,把它列為慈濟長期關懷機構之一。當發現負責載送病患的專用客貨車殘舊不堪,結合企業組志工的力量,與該機構結緣一輛二手客貨車。後續,將會安排定期關懷、教導病患做手工藝品等計畫。

圖:「歡迎社區之家」載送病患的專用客貨車殘舊不堪,結合慈濟企業組志工的力量,結緣一輛二手客貨車予該機構。【攝影:莊為臣】


「歡迎社區之家(Welcome Community Home)」掩映在雪蘭莪州煤炭山一片翠綠油亮的郊野之間,一所雪白古樸的教堂巍然矗立,偌大的庭園非常寧靜,就像一般宅院那般尋常。不同的是,這一天慈濟人的大愛腳印來到了它的門前,而接下來的日子,這裡也將成為一片廣大的福田,等待有志者播下善緣的種子。

「歡迎社區之家」,主要收留從政府醫院、聯合國難民最高專員署(UNHCR)轉介的愛滋病患。其在煤炭山共有四個單位,一個供工作人員和義工住宿外,其餘三個單位共收留約七十位病患。除了百分之三十病患為緬甸難民,其餘皆為本國人,包括十二位女性在內;而工作人員大多是病情受到控制者。

◎找到生存下去理由

首次接觸「歡迎社區之家」的是李濟山師兄,在一個與聯合國難民課題有關的交流會上認識了「歡迎社區之家」的創辦人亞歷克斯;透過吉隆坡分會英文組志工配合到該中心作深入瞭解後,敲定把它列為慈濟長期關懷機構之一。與此同時,當慈濟發現負責載送病患的專用客貨車殘舊不堪,於是結合企業組志工的力量,與該機構結緣一輛二手客貨車。

2008年4月19日,吉隆坡分會英文組和企業組志工,趁著首度到「歡迎社區之家」關懷之便,把車子正式移交給他們。

亞歷克斯以及支持「歡迎社區之家」的聖依納爵教堂教會代表安東尼,在門前等候志工們到來;彼此在寒暄之際,裏頭不時有一張張好奇的面孔在窺探,然而他們都未曾主動走出來。畢竟,隱匿、沉默已經是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

在這裏,除了部分病情受到控制者,對這一群生命有如朝露的愛滋病患來說,明天既遙不可及,甚至已經失去意義;但是亞歷克斯篤定地說:「在這裏,我要讓他們找到生存下去的理由。」簡單而有力的語言令人聞之動容,也就是這股信念,讓他堅持為這些病患服務長達十年之久!

◎愛滋病患的避風港

亞歷克斯也略述愛滋病乃透過共用針筒、輸血或者不當性行為而得;其中以未包裹的傷口容易成為傳染管道,而非傳聞所指的透過空氣、水份、食物或者碰觸等。他也指出,當醫護人員或一般人接觸愛滋病患時,若無戴上手套,把細菌傳染給他們的風險比他們帶給我們來得更高,因為病患的抵抗力是極度微弱的,著實令人聽了為之心酸。

當初,亞歷克斯是鑒於愛滋病患不被社會接納,最後死於街頭或陰暗的角落而觸發其善因,幾經波折才從一間農舍建立了「歡迎社區之家」,雖然簡陋,但是對那些被社會摒棄的病患來說卻是一個避風港。

儘管無常的一刻終將來臨,但短暫的關懷卻讓他們毫無遺憾地離開!這令人想起報章所引述的一則新聞:一位被特蕾莎修女在印度加爾各答街頭帶回她所創辦的「垂死之家」照顧,而後依然不治的貧民臨死前說過的話:「我活著的時候比豬狗還不如,現在,我感覺自己像天使一般聖潔了!」這也證明了,死,也要死得有尊嚴!

在「歡迎社區之家」,一個罹患世紀末絕症的人要找到活下去的理由雖然沉重,但是有這麼多人,包括不同種族、宗教信仰的人向他們伸出援手,讓他們為有限的生命尋找另一個出口。

今年四月,關懷「歡迎社區之家」的八打靈聖依納爵教堂教會在這裡蓋了一間教堂,讓出前半部予一部分病重的病人安住;後半部則提供病患一個心靈寄托的港灣(祈禱),而教會的同工(*備註),在每個月的第三個週末前來拜訪病患。

最令人驚歎的是,一位年輕的法國女子,曾在「歡迎社區之家」擔任義工長達兩年!亞歷克斯也透露,近期也將獲得「南洋基金會」贈送一輛救護車。雖然人們至今因為對愛滋病缺乏瞭解而聞之色變,但是,它卻無法阻撓善緣所凝聚的龐大力量。

◎期盼志工們定期造訪

俗諺云:「與其給他魚吃,不如給他釣竿。」所以,在「歡迎社區之家」,那些身體狀況較良好的病患,都被分配負責種菜、種草藥;出售所得即使不多,但是起碼達到亞歷克斯對他們的要求。除了讓他們自立更生,也避免他們出去之後,因為不容於社會,而被逼重蹈覆轍(吸毒),那麼,一切的心血都付諸流水!他強調,後續關懷是非常重要的!

慈濟志工在參觀過程中,目睹了狀況較佳者推著坐輪椅的病友在散步,還有些在打掃庭園以及準備伙食,甚至看到他們三三兩兩在教堂內做禮拜。亞歷克斯表示,除了感謝慈濟所贈的車子外,他最期盼的是獲得志工們的定期造訪、作病患們的聆聽對象;即使只是微笑問好,對他們而言,雖然簡單,就是最好!

身為英文組組長的林志輝師兄曾經與「歡迎社區之家」接觸,而在中心內左右穿梭談笑自若地問候病患們。他表示當看到一些病患漸有起色,除了開心,也非常高興;他也透露,未來除了定期關懷、教導病患做手工藝品也將列入計畫中。

在回程時,望見豎立在「歡迎社區之家」路旁的指示牌「Welcome Hospice Services(歡迎提供臨終關懷服務)」時,在微酸的感傷之中,不僅默默祈願慈悲的加持,為這些病患們在有限之年,提供他們再生的勇氣,不放棄走出新人生!

*備註:
同工:同工是宗教團體與信徒(尤其是基督教、基督徒),以及教育、輔導工作者(如教師、社工)彼此相稱一同為一個群體服務的夥伴。

資料存檔:
歡迎社區之家(Welcome Community Home)
李文傑(法號:濟山)
亞歷克斯(Alex Arokiam)
聖依納爵教堂(St. Ignatius Church)
安東尼(Anthony)
煤炭山(Batu Arang)


圖左:志工李濟山在一個與聯合國難民課題有關的交流會上認識了「歡迎社區之家」的創辦人亞歷克斯;透過英文組配合到該中心作深入瞭解後,敲定把它列為慈濟長期關懷的機構之一。【攝影:黃惠婉】
圖右:林志輝師兄曾經與「歡迎社區之家」接觸,談笑自若穿梭在中心內,問候病患們。【攝影:黃惠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