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瞬間!一名因為腹主動脈瘤而長期追蹤的民眾,由於擔心開刀風險而不願接受切除手術。直到腹部劇烈疼痛送醫急救時,動脈瘤在開刀前已破裂,面對近乎零的存活機率,在醫師的搶救下竟逃過一劫,在台灣的臨床上相當罕見。主治醫師強調,隨著腹主動脈瘤的增大,對生命的威脅也變大,建議還是及早切除為宜。
這位六十多歲男性,一年半前在雲林一家醫院檢查時,就發現腹部有五公分的主動脈瘤。儘管醫師勸他趕緊做手術切除與人工血管置換。不過,這位病患對於開刀一直存有恐懼感,只定期回到醫院追蹤,結果讓自己面臨到生命威脅。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陳偉華表示,病人在晚飯後突然覺得肚子痛,慢慢地形成劇烈的疼痛。終於在凌晨兩點因為疼痛難堪而送來急診室求醫。經過檢查發現腹主動脈瘤已經有八公分大,且左骼動脈瘤已經破裂。他指出,當時病人的血腫侷限在後腹腔,收縮壓約一百九十毫米汞柱,但一轉眼的工夫,病人的血壓降到只有五十,並且喪失了意識,立刻送開刀房做緊急手術。
腹主動脈瘤在臨床上一旦破裂時,死亡便成為一條不歸路。陳偉華醫師說,腹主動脈瘤每增大零點五公分,每年破裂的機率增加百分之十。如果在破裂之前開刀切除,手術風險只有百分之十,但於腹腔中破掉之後再開,就幾乎沒有存活的機會了。於術前,由於觀察到他的肚子於劃刀前越變越大,懷疑腹腔血液填塞,在預測主動脈瘤可能完全破裂下,為增加一線生機,心臟外科團隊先做股動脈的體外循環,再打開腹腔做急救。
每一秒鐘都是存活的關鍵。陳偉華醫師指出,腹腔打開後,緊急夾住腹主動脈瘤近端處,打開腹主動脈瘤,再把兩側骼動脈用替代氣球導管的導尿管擋住,然後再執行腹主動脈瘤置換手術。過程中,病人血壓只剩二、三十毫米汞柱,利用體外循環機把失血盡可能回收,避免病人再更大量輸血,讓急救速度更快些。最後病人奇蹟式地活了下來。並在術後第三天拔除氣管插管。
除了手術的速度快,病人福氣也夠大,竟能在瘤完全破裂下,再次健康過生活。陳偉華醫師指出,腹腫動脈瘤一般是病患或醫師摸到腹部有會跳動的腫瘤,或是於患者腸胃道出現不適時,於醫院做檢查時的「意外發現」。
目前透過腹部斷層掃描、腹部超音波可以及早發現的,在國外更有腹主動脈瘤超音波的篩檢,但台灣目前並沒有這樣的公衛活動。由於腹主動脈瘤產生的原因和血管結構老化、結締組織疾病、高血壓以及抽菸、感染有關,七十歲以上的族群約有一、兩成的病人會有這個困擾,盛行率相當高。
未來如能有相關的篩檢,對老人的健康會更有保障。同時,隨者手術及麻醉的進步,傳統的剖腹式腹主動脈流置換以及這兩年各大醫院大力宣傳的血管內支架置放術,手術成功率皆高達九成,因此腹主動脈瘤手術的適應症,也有從5.5公分縮小至5公分的趨勢。再度呼籲患者要勇於面對治療,遵從醫矚,以免留下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