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慈濟北加州分會第七年頒發獎學金。經過數個月的辛勞與等待。6月21日承辦人和獲獎人都盼著的日子終於到了,一大早,只見志工們在北加州分會會所裏忙進忙出,有的佈置會場,有的張羅茶點,有的準備禮物 ......,現場氣氛熱鬧真像是過節。
今年西北合心區共有六十八位高中應屆畢業生學生申請,其中三十五人通過層層的審核而得到慈濟獎學金。住得不太遠的,都受邀來出席頒獎典禮。當天有十位受獎人及家屬,共三十四位出席。
也許是對慈濟和華人的儀節不太熟悉,大家一開始顯得有點生疏和拘謹。但隨著節目進行,氣氛越輕鬆,距離也越拉越近。副執行長陳雪玲先歡迎佳賓,並為大家介紹慈濟。先看過「慈濟的故事」,再聽了「減碳333」的解說,眾人對這個發給他們獎學金的組織,逐漸有了更多的認識。受獎人發表感言時,也都說將來要投身類似的慈善活動。
六人審查小組的賴美香師姊與張明斌師兄表示,此一獎學金並非單純地以學業成績作為發放標準,而是更著重於申請人經濟上的需要。所以嚴格地來說,應該算是清寒助學金而不是一般的獎學金 。審核過程中,他們見到不少感人的事例。比方說,有位成績優異的申請者,在獲得 Stanford University 給他的全額獎學金後,便放棄了慈濟獎學金,將機會讓給其他更需要的人。美香師姊說,有一些學生的自傳,讓人讀了心痛;而他們的精神,也令人鼓舞。
身為新移民,來自中東的女孩 Reta Sarsam 與家人分居兩地,生計不易。儘管英語還有點生硬,但她非常努力,十分珍惜在這裡能有與男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她更感謝慈濟提供了獎學金,讓她能唸得起社區大學。將來完成了學業,有經濟能力的時候,她也要像慈濟一般,對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另一位 Lucy Nguyen 的家中,先是祖母和弟弟生病,母親無法出門工作,一家全靠父親做些木工的微薄收入來維持。而現在父親也得了癌症...... 她原本想:自己既非佛教徒,又不是中國人,大概沒什麼機會,但她還是申請了,感覺既慶幸、又感激。
最特別的,是來自單親家庭的 Lan Ngo,為了躲避母親男友的暴力行為,一家人不斷由一個庇護所搬到另一個庇護所。在這麼不安的環境裏成長,Lan 的個性卻是十分地「陽光」。她樂觀積極,不僅學業好,在運動方面也很優異。
典禮要結束時,Lan 的母親主動上台為大家鼓勵。一直到典禮後的餐敘結束,其他來賓都已離去,她們家三位還留了下來幫忙洗碗。更值得一提的是,Lan 在第二天又騎了自行車,來到會所學習醫療日的活動。她帶了一張卡片給大家,上面寫滿了感激,還畫了個可愛的笑臉。
主辦的李應慧師姊表示,這項獎學金活動看來容易,其實整個流程長達十個月,經過電腦化,現在的作業有效率得多。她希望有人接棒,也歡迎更多志工來參與這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基於這些年的經驗,她也建議:目前只限入學時發給一次的獎學金,如果能視實際需要,在大學四年中繼續逐年地發給,對清寒學生的助益將會更大。如此作法,也會有助於維繫受獎學生與慈濟間的長期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