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慈濟大學人文處規劃的新生生活教育禮儀學習營9月11日圓緣!為了迎接大一新生,一百八十位慈懿會爸爸媽媽,以及一百五十二位工作人員,精心安排營隊課程,引導孩子去仔細思索自己四年的人生規劃與方向!大學新鮮人也這幾天的營隊課程中,認識慈濟大學,也更加確定選擇慈濟是正確的。
王本榮校長期許新鮮人,在學習各科系必備的專業能力之外,還要培養專業精神與謙卑態度,這與慈大所重視的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不謀而合。他強調,大學生千萬別成了「門神」——衣著華麗、腳不著地,而是要步步踏實、慎思明辨。
主任秘書洪素貞,以傳播系二年級學生拍攝的廣告片作為開場白,點出慈大特有的特色,制服、門禁、素食、生活教育、品格教育、人文教育,這都不是口頭說說而已,而是實際行動的落實,例如以環保碗筷用餐、隨身攜帶環保杯等。並提醒大一新鮮人,要成為優秀的大學生,需具備「寧靜的藝術、紀律的自制、條理的訓練、徹底的品質、謙卑的美德」。
來自全省各地的慈懿會爸爸媽媽,不少都是曾帶領今年應屆畢業班,此刻又回鍋再來的,若不是一份對孩子的情意,以及對教育的承擔,如何能做到「不是家人,親似家人」。
對於首度見面的慈懿會「爸爸媽媽」,有的孩子很害羞,卻也有很熱絡大方地寒暄。接下來的營隊活動,爸爸媽媽全程參與、陪伴孩子左右,甚至同住一個寢室,期能舒緩學生的思鄉之情,也盡快熟悉孩子性情,並培養默契與感情。
慈懿會大一和氣幹事林雪芳師姊表示,不少孩子都想著剛擺脫父母親、離家求學,此刻來慈大,卻又多了一群爸爸媽媽的關懷與照顧。其實,慈懿會爸媽就是當孩子的朋友,希望四年或七年的陪伴,為彼此留下一段難得的生命旅程,即使畢業後,父子情、母女情也能延續下去。
社工系大一新生洪儀真,有聽力障礙,跟不上講師說話的速度,覺得很挫折。第一晚就想打包回家,導師得知後,立刻前來關心,也與慈懿會溝通。
懿德媽媽林中慧,當晚立刻打電話給儀真的媽媽,請她放寬心。並主動與家族孩子溝通,請同學幫忙記筆記,儀真漸漸跟上進度,從完全不適應、抗拒繼續就學,到勇於上台分享,她字字句句清楚地說:「課程很豐富,同學很有愛心,媽媽也很照顧我,覺得很溫暖。」
除了相見歡,也強調「食衣住行」的應有行儀,讓枯燥的條列式要求,轉換成逗趣的行動劇演出,像是衣服要穿戴好、吃飯要守規矩,期待在潛移默化中,把慈濟人文傳遞給孩子們。
有別於熱鬧噱頭的迎新活動,負責營隊課程企劃的人文處,刻意安排大學生的核心能力、生涯規劃等課程。講師謝佳勳幾次拋出問題,不斷問學生:「你準備好了沒?」就是希望大學生能充實自我,確定人生方向,不要渾渾噩噩地過四年。不少學生都說,課程豐富、有趣,除了學到待人處世的方法、接納他人不同意見,更從洗衣服、換被單,去體會慈濟堅持的生活教育。
兒家系大一新生許靜,直說收穫良多,會認真度過這四年。身為基督徒的她,一點都不排斥慈濟大學,還十分融入家族氣氛。在心得分享時,她特地上台對慈懿會說:「爸爸媽媽,我好喜歡你們喔!」
兒家系大一新生江孟恩也說:「慈大是我的第一志願!」經過一番家庭革命,終能來就讀慈大,自己也因為這三天的課程,學會追求夢想、絕不放棄,不但每天打電話回家,與爸媽分享自己的收穫與成長,也要讓父母放心,度過充實的四年生活。
其中,有位公衛系大一新生,一上台就喊:「我的選擇是對的!」他主動邀請全部新生起立,向坐在兩旁的慈懿會爸媽雙手合十感恩,喊出「爸爸、媽媽,我最愛你們了!」還說他學會許多慈濟語彙,例如「不說『辛苦』說『幸福』,因為有付出的能力,就是幸福。」、「凡事說感恩」。
護理系的大一新生坦言,非常感恩隊輔與工作人員的辛勞,這幾天學會如何思考核心價值,也換個角度、設身處地為其他人著想,身為基督徒的他說:「或許我不會加入慈濟,但是我會把在這裡所學的精神帶回教會,化小愛為大愛!」
不少外籍新生也說,遠赴台灣讀書,曾遭親戚反對,但是,現在他們更篤定,自己的堅持是對的!醫學系大一新生李垂樫,來自印尼,媽媽是慈濟委員,自己也在分會當過志工,能來台讀慈大醫學系,是他的第一志願,未來計畫往外科或心臟外科發展。問他不怕辛苦嗎?他坦率直言:「有挑戰才有成長」。
如此豐富又有深度的營隊課程,讓這群大學新鮮人的第一堂課就深受啟發,學生們也自我期許能將課程所學化為行動,讓自己的大學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