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位於花蓮市中央路果菜市場旁的花蓮慈濟環保站,今日(五月二日)正式成立花蓮環保教育園地。環保站是鼓勵人人做好資源分類,環保教育園地則是希望從教育著手,改變一個人消費時最源頭的習慣,降低人人製造垃圾的量,以實際行動愛護地球。
花蓮環保教育園地結合環保站原有的實作分類區,新增富有教育意義的戶外看板、教育牆、環保教育設備。一進來園地,可以看到三百四十五個回收綠色酒瓶排列而成慈濟標誌,賀伯颱風大愛屋拆除後的回收建築物拼成海報展示的教育牆面,回收的浴室隔板、受到風災損壞的雨棚及廢棄板材組合成草地上的戶外看板。
而環保站原有的教室,擴建成多媒體教室,教室內屋頂、木質地板是慈濟志工自掏腰包承接完成,多媒體音控是回收修復的音響設備,電風扇是使用深具古早味的回收舊吊扇,圍籬的佈景是紙箱惜福製作,而教室外的鞋櫃是來自回收的置物櫃修復而成。
園地現場,擺放著一棟慈濟大學學生設計的回收製作的一0一大樓,說明著每年台灣人生產約五百八十六萬噸垃圾量,可建蓋成一萬零七百八十四棟一0一大樓。教育牆上展出今年慈濟四十一周年慶志業展關於環保主題一系列海報,呈現環保志工於花蓮各地回收點的付出與成果,而戶外看板之一「環保玩具」,掛著數本有關全球暖化剪報,一旁倒著放的腳踏車,是由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理化老師劉雲雀與學生負責設計的,鼓勵人人減少生活碳足跡。
慈濟志工利用回收資源裝潢園地設備,環保教育園地樸實又自然,這是環保站自民國九十三年一月一日開始啟用後,四年來,環保志工邊做、邊收集、邊維護、邊美化的成果,志工平日除了回收、整理、分類,再載出變賣,也巧手修補回收物資讓民眾前來認購,也收集可用建材巧思布置環保站。而在日前,慈濟基金會同仁、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與慈濟大學實驗國民小學的師生,也與志工一同來整理園地。
慈濟歡迎民眾前來參觀花蓮環保教育園地,即日起接受預約報名或到場立即參觀,現場將有親切志工為民服務,聯絡電話請洽: 03-8527872(為花蓮慈濟環保站,早上十一點到下午一點),或03-8561995分機3141(為慈濟基金會,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
在此,與您介紹幾位平日深耕社區環保的志工。
◎蔡秀戀「在環保點接引新發意的志工」
蔡秀戀投入花蓮環保工作數十年了,接引民眾做環保,而她的姊妹,平日也在各地推廣環保成果豐碩,姊姊在台東、妹妹在瑞穗,兩位都是她學習的好對象,她形容,「我們家的人都具備熱心、雞婆的個性。」
「不因善小而不為」,目前蔡秀戀固定每週星期二到公賣局酒場環保回收站協助拆紙箱,並邀請了社區民眾前來參與,數十位民眾勇於接手,負責到底,協助將紙箱拆平堆疊整齊後,再由環保車送至回收站,同時打掃周邊環境。
落實社區環保、凝聚鄰里情誼,秉持「待人要入人心」的原則,每次公賣局環保時間一到,蔡秀戀都會準備點心、茶水,與民眾結緣。此外,蔡秀戀也在花蓮市林森路與博愛街的交叉路口的環保回收點,投入夜間環保。
◎蔡秀鳳「帶動瑞穗鄉鄉民一同守護美麗的家園」
「我是用事業的方式做環保。」蔡秀鳳在瑞穗鄉和先生一同開設五金行,常常不厭其煩對客人、廠商介紹「做環保」的好處,就是先鎖定對象,推廣獲得認同後,再到他們家收集回收物資,提倡四年來,環保推廣成果豐碩。現在瑞穗市區、瑞穗鄉舞鶴村、鶴剛村都在其中,而萬榮鄉紅葉村在村長大力支持下,也是做環保的村莊。
以家裡開設的五金行為道場,蔡秀鳳做環保做出一番好成績,還與廠商、客人、鄉親關係更加緊密。會興起做環保的動機,是當初蔡秀鳳受證後很想為慈濟大家庭付出一份力量,她將所有慈濟志業都過濾過,發現環保工作最適合自己。蔡秀鳳開始專注自己做事的心念,減少錯誤的發生,並省下平常看電視、逛街、聊天的時間、金錢,化成自己一股做事的動力,得到了家人的認同、先生的支持,還有瑞穗鄉慈濟志工的一路陪伴,「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自己」蔡秀鳳更感動地說道,做環保與人互動的幸福,是無法衡量的。
而近年來,全球暖化的嚴重,蔡秀鳳更加重視環保工作,會一直繼續做下去,「因為垃圾是人類再製造,也是人類要回收」她說道,而做環保對她而言是懺悔、回饋大地。蔡秀鳳歡迎有心人一同投入環保工作,除了一般資源回收(紙類、瓶罐)之外,還有回收衣服。
◎林珍發「我的另類退休生涯 一手執毛筆 雙手做環保」
從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退休後的林珍發,開始投入慈濟志工的行列,他選擇手執毛筆書寫慈濟靜思語,又雙手做環保,協助環保站拆電線、分類資源等工作,林珍發隨緣盡份、無爭不求,一步步實踐了自己的另類退休生涯。
林珍發在林務局投入四十二年時光,用心主辦造林工作,造林地存活率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成果豐碩,但是每次造林爬一次高山,一趟徒步走到目的地,就得花費二、三天,林珍發隨著年紀增長,體力無法負荷,民國九十二年,選擇提早申請退休,並已經下定決心退休後的另類生涯,要做志工延續林務人員保護台灣、地球的責任。
林珍發因為是二十多年的慈濟會員,哥哥是資深的慈濟志工,在哥哥的介紹下,林珍發退休後做志工就參加了慈濟書畫聯誼會,經常待在花蓮靜思堂毛筆書寫證嚴法師的靜思語,與參訪的海內外民眾、志工結緣,而在半年前,林珍發開始在每週固定星期二、四、六共三天時間,至在花蓮市中央路果菜市場旁的慈濟環保站,做環保。林珍發很謙虛是因為書寫靜思語的志工工作量不大,興起了兼做環保的念頭,沒想到做環保讓他愈做愈起勁,身體也因為做環保變得很好。
林珍發表示,做環保自己需要很專心,也學到了戒定慧、去除貪嗔癡,因為拆除東西時,如果有一顆關鍵的螺絲沒拔下來,其他螺絲都拆下來也無法將一個個零件卸下來。而環保站充滿著濃濃地人情味,林珍發看見負責志工蘇郁貞每天一早就到環保站,做環保、招待志工和親手張羅許多好吃的素食料理,還有很多環保志工一同默默在努力,這都是他繼續做環保的動力。
◎林東榮「克己復禮先改變自己再影響別人」
林東榮見證花蓮慈濟環保站成立至今的歷程,看見了環保志工於花蓮縣市各地環保回收定點的辛勞,也徹底改變了自己,成功克制自己的不良習性,變成一個熱心環保志工,常常開著環保車四處去收回收物資。
以前林東榮每天就等著朋友找他喝酒、唱歌,過著紙醉金迷生活,後來在四位慈濟志工的引導下,林東榮參與了慈濟,剛好當時慈濟環保工作缺乏男生擔任司機,林東榮開始加入環保志工的行列,在一群環保志工的身旁,他愈做愈感動,林東榮表示,「大家的愛心匯聚在一起。」
因為參與慈濟、認識慈濟,林東榮回顧過往的不堪回首生活,對慈濟歌選《三十七助道品》中一段歌詞「浮生如夢可成真,苦樂憂欣總是幻」,感觸特別深。林東榮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下定決心付出,用自己的身體,對社會、對人群有益的事情。林東榮做志工、做環保,還戒酒,儘管以前一起喝酒的朋友認為他最多是一個禮拜不喝,沒想到一個禮拜過了,兩個禮拜過了,又經過了兩個月,一年過後,這群朋友還被他影響,改變了喝酒的次數、酒量。
◎陳木溪「用箱型車做環保」
在寸土寸金的市區,居住在中華路段的陳木溪以家中開設的洗衣店為中心,數年開著自己的箱型車到附近收環保回收物,箱型車裝滿物資後在到花蓮慈濟環保站進行分類,陳木溪不是創意發想用箱型車做環保,而是要盡身為一個慈濟人的本分事。
「加入慈濟,做環保很重要。」陳木溪表示,洗衣店的生意很忙碌,還是要做,只要有心在做。民國七十四年開始,陳木溪一個月一天會跟著開著大貨車的慈濟環保志工,從花蓮市林森路沿街收環保,常常不到一個早上大貨車裝買整台的物資。民國八十七年開始,陳木溪與太太攜手開始用箱型車在家中做環保、開著箱型車到處收環保,過程中還長達五年多的時間,有好心人士借土地讓他們便利做環保,當時吸引二十多位社區民眾前來幫忙。
陳木溪默默付出做環保,保護地球,利用箱型車做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