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年來,手腳俐落的秀美,幫媽媽擦澡、洗頭, 而秀秀年紀雖小,洗米煮飯卻比姊姊在行……。 一對貼心的女兒,填補了媽媽生命中的缺憾。
上午十點十分下課鐘響,秀美搶先奔出教室。棍棒般的長腿跑起來像陣風 ,纖細的身影穿過校門口,彎進村內巷道,不到五分鐘便回到了家。
問候躺在床上的媽媽有沒有事,即轉身到廚房量了三杯米,在水龍頭底下 淘洗,然後按下電鍋開關。這一節下課時間有二十分鐘,足夠讓秀美趕在 鐘響前跑回教室。
就讀小學四年級、十一歲的秀美,有一段時間獲得老師通融,每天利用下 課時間回家煮飯。一來探望生病的媽媽,二來她和妹妹秀秀可以省下支出 營養午餐費,每天回家吃午飯;因為爸爸常在田裏忙到日正當中,秀美只 好這麼跑來跑去,免得中午回到家時,米飯燙口甚至還沒煮熟,來不及下 午上學。 ¦
民國八十六年,媽媽跌倒受傷,原本只是無法走遠,後來病情加劇,終至 無法行走、臥病在床。突來的變故導致家庭經濟陷入困境,也改變了家人 原來的生活步調。患有弱視的爸爸每天下田,當時秀美、秀 秀分別才六歲、四歲,便要協助照顧媽媽 、學習分擔家務。
秀秀年紀小,可是洗米煮飯比姊姊在行。 媽媽說,秀秀三歲就會煮飯了!「有一天 下午,我到鄰居家聊天,才三點多秀秀就 喊肚子餓,我沒理會她,等我回到家,發現電鍋已經熱了!」
原來秀秀看過媽媽煮飯,所以自行洗了兩杯白米,她在內鍋放了三杯水, 外鍋也放了一杯,沒有漏掉任何步驟,煮出的這鍋飯只是內鍋的水分多些 ,米飯吃起來較軟。秀秀的舉動,令媽媽大吃一驚!
媽媽生病後,秀秀像領得一件光榮的任務,雖然得站在小板凳才搆得到水 槽的高度,但是她煮飯煮得很快樂;除此之外,她還會掃地、摺棉被、收 拾玩具、幫媽媽遞便盆。
秀美雖然還得向妹妹學煮飯,不過炒菜方面她學得快。只要媽媽坐在輪椅 ,來到廚房做菜,她就認真學,有時還到附近請教祖母。
「媽媽只教簡單的,像煎魚容易被油噴到,媽媽不喜歡我做,我就到阿嬤 那邊學。」秀美得意地說,她已經掌握了訣竅。
「今天誰都不能去廚房煮飯,除了我以外喔!」有一年父親節,秀美一早 宣布。秀美說,她做的菜雖然比不上爸爸、媽媽,但無論如何,這一天連 爸爸也要休息。孝心可見一斑。
兩姊妹也會合作幫媽媽換尿片、擦澡。姊姊換尿片,妹妹幫忙抬媽媽的腳 ,兩隻手都舉痠了,改用頭去頂住媽媽的身體。至於擦澡,多半由手腳俐 落的姊姊來做。
媽媽笑說,秀美剛開始只是不太清楚如何把水溫調得恰到好處,但只要秀秀在一旁,老是聽她問:「媽媽,妳那裏癢啊?這樣做對不對啊?」慢條斯理地咕噥著,水溫很快變涼了!
去年暑假,媽媽長褥瘡住進大林慈濟醫院。媽媽說,她一向保持乾爽,大概是那陣子先生動手術無法照顧她,兩姊妹沒有足夠的力氣搬動她,她又勉強翻身、下床,結果臀部磨擦破皮逐漸形成傷口。
爸爸平常還是得下田,兩姊妹乘著不必上課,收拾了衣服、暑假作業,陪媽媽住進醫院,成為媽媽的左右手,添日用品、買飯菜、擦澡、換尿片、 洗頭髮、到戶外散心……。
晚上,兩姊妹擠在一張陪病床,早上醒來,秀美先幫 妹妹梳一條整齊的馬尾,別上漂亮的蝴蝶結,自己的 一頭長髮則簡單交給一條橡皮筋管束。
姊妹相差兩歲,性子截然不同。秀美的慧黠中帶著世 故,秀秀卻還是個嬌憨的小女生,被姊姊逗弄、欺負 時,還會氣得找媽媽評理,不一會兒又忘了,仍是姊姊的小跟班。
打點三餐是秀美的責任。媽媽才住院幾天,秀美已經 對附近的商店了若指掌。中午買飯時,媽媽給她一百元,她領著妹妹走進自助餐前,大致想好要點的菜色。
「阿姨,這樣多少錢?」通常自助餐菜色沒有標價,秀美為了避免超出預算,挾了兩三樣菜就跑到櫃台詢問。如果那天同時買飯和麵,秀美一定先到麵店,寫清楚要點的項目、金額,麻煩麵店阿姨先下麵才去買便當,以節省等候時間。
秀美買東西時,腦子像一台電子計算機,同時衡量品質和價錢,在老闆面 前,她是個小孩,卻有著家庭主婦的精明。
趁著姊姊還在忙碌,秀秀可不管這些,她在自助餐店裏倒了一杯免費的紅茶招待自己,只等候姊姊召她過去提便當。
「秀美,今天幫媽媽洗頭。」捨不得花錢,也不願麻煩志工,更希望孩子 多學一點,媽媽這麼吩咐著。
小姊妹先請護士協助媽媽移坐到輪椅,然後母女三人到病房浴室,按照媽 媽吩咐的步驟,將長髮放下來梳弄,打濕、搓洗、沖水、擰乾。
洗過頭髮的媽媽,顯得神清氣爽。住院十天,難得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 所以來到空中花園吹風,順便挌乾頭髮。
一離開病房,兩姊妹像花園裏的蝴蝶,追逐嬉戲。秀美摘了花朵和藤蔓,將花瓣連結起來別在媽媽頭髮上,媽媽很有耐心地偏著頭任兩個女兒為她 打扮。
長年臥病的媽媽希望孩子儘早獨立,一有機會就教導她們做人做事的道理 ,說話的語氣和表情有點嚴肅,但是當她放下披肩長髮,無意間卻流露出 一股慈愛與溫柔。
她的目光追隨這兩個小人影,溜過來轉過去,臉上掛著微笑。秀美、秀秀 在花園跳上蹦下,一會兒在花叢裏瞪大眼睛看花,一會兒玩起疊羅漢,秀美毫不費力地將秀秀扛在肩上,直挺挺地站在木製平台,向媽媽誇示:「 嗨,我是個大力士!」
家庭環境使然,秀美體貼親心顯得早熟,「其實我也常羡慕別人可以出去玩,可是又想到:如果留在家裏,就可以幫爸媽做事!」在遊戲與責任之 間,秀美選擇後者。
級任老師陳惠美說,秀美的個性開朗活潑又勤奮,在班上能體貼、幫助別人,和同學相處得很好。每逢教師節、耶誕節來臨,她總會收到秀美的賀卡,內容簡潔而流暢。秀美的心理很健康,所以她並不在同學面前強調秀 美的家庭環境特殊。
民國八十八年,秀美一家成為慈濟的照顧戶。志工除了到家中關懷,每逢 嘉義聯絡處在歲末舉辦圍爐,他們一家四口一定參加。兩姊妹特別高興的 是可以獲得結緣的故事書、玩具和衣服。
媽媽說,秀美自從小學二年級學會了書信的寫法,就開始寫信給家扶中心 ,也曾幾次寄信到花蓮,感恩證嚴上人和嘉義聯絡處的志工。
「秀美先向師公說明她是受慈濟照顧的人家,感恩師公的幫助。她還懂得 在一開頭先問候對方好不好,然後才說明自己的近況,很有禮貌喔!」媽 媽欣慰地說,秀美的信寫得中規中矩,只是向來祕而不宣,騰好了就直接 寄出,要不是妹妹偷偷找出草稿,她還真不曉得秀美的文筆這麼棒。
「若是在普通家庭,這種年紀正是深受父母寵愛的寶貝,夜裏睡覺得媽媽 蓋被,早上得媽媽哄半天才肯起來,為他們穿衣服、沖牛奶、準備麵包, 一切都弄得好好的,才送他們上學!」得悉秀美、秀秀的孝行,證嚴上人 既感慨,又讚歎地說:「年紀那麼小,卻要承擔這麼重的擔子,真是難能可貴!」
「如果媽媽可以起來走路,就可以陪我們玩了!」天真爛漫的秀秀,依然 心存夢想。
倒是媽媽已經接受事實,她說:「我晚婚,又遭遇人生的不如意,但是看著女兒小手小腳幫我做了這麼多事,我覺得這兩個孩子一定是老天爺特別 賜給我的!」
貼心的一對女兒,填補了媽媽生命中的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