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6

2教學經驗
教學生涯回顧與生命的省思
台南市崇學國小 徐碧珍老師
  
  在教育崗位上三十三年,恪盡職守,始終覺得這是本分事,並不刻意追求什麼名銜。但去年被學校推薦參加台南市POWER教師獎及台南市教師師鐸獎的甄選,結果僥倖兩者都入選,反而讓我覺得有點受寵若驚,無形中感覺使命更重了。不過此次得獎,也可以鼓舞同我一樣年長的教育夥伴們,讓大家相信做任何事只要有心、用心,年齡絕不是問題。其次更可讓大家分享我活潑創意的教學泉源,乃是來自於慈濟人文的薰陶。

重燃生命之光

  九月十五日,全國各縣市的POWER教師聚集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頒獎典禮。雖然最後國小、國中、高中職各組只選出一位代表領獎,但誠如大會所說的,POWER教師獎不是一種比賽,而是一種激勵,一種分享。
  令我動容的是高中職組得獎者,竟是一位肢體殘障者,他憑著無比的毅力與信心,熱心引導腦性麻痺學生參與美的欣賞與創作,讓重度殘障的孩子也能享受創作的樂趣,重燃生命之光。當他拄著柺杖,艱辛地邁向舞台時,主持人說:「他的一小步,卻是教育的一大步。」我的眼淚忍不住簌簌流下,反觀自己,覺得自己更應無悔地付出,才能回報大家對我的肯定。
  被告知得了獎要與大家分享,雖然剛開學,課務繁忙,但也義不容辭,就藉此做一番教學生涯的回顧與省思吧!

愛之深,責之切

  「 教不嚴,師之惰。」「愛之深 ,責之切。」這樣的心念下,我的教學好艱辛!
  一九六九年九月,頂著「實習校長」的殊榮,以「鐵肩扛教育,笑臉迎兒童」的遠大抱負,自我惕勵「教不嚴,師之惰。」所以履行「愛之深,責之切」的信念,開始了教學生涯的初航。
  每天清晨,懷著既興奮又喜悅的心情,搭上公車前往任教的學校。然而,每當一踏進教室,就收到一連串小朋友互相打小報告的投訴時,原先的笑臉便馬上凝結,而喜悅的心情也化為烏有,接著當然就是一連串煩躁的處理工作。
  上課時,為了讓所有小朋友都能聽懂,常常是厲聲吶喊,使勁地教。遇到低成就的小朋友,常缺乏耐性,氣從中來。而一些偶發事件也常常使自己的情緒起起伏伏,所以每到了下班時,往往帶著沮喪的心情踏上歸途。
這樣的日子持續循環著,就像洩了氣的皮球,我常反覆在思考:「究竟要如何教,才能勝任愉快?」但幾年下來,卻依然找不到改善的方法。喉嚨經常三天兩頭發炎,甚至失聲。雖然教學的熱忱不減,成果也不差,更得到家長及學校的肯定,但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法展現自己的理想,我覺得好難過!
  當發覺自己脾氣老是心浮氣躁,但卻又不知如何解套時,我好恐慌,真擔心會將這樣的情緒無形中波及身邊的人、事、物。也曾幾度想轉換跑道,然而時光飛逝,一晃二十幾年,卻依然如故。

找到心靈的故鄉

  只要緣深,不怕緣來遲。只要有心,就不怕路遙遠。
  直至一九九二年七月,因緣際會,友人拿了一份慈濟教師聯誼會全國成立大會的報名表,邀約我們夫婦到花蓮參加大會,人生竟然就此有了轉機。
  在這之前,「慈濟」是個生疏的名詞,花蓮更是個遙遠的地方。但巧的是,我們早在一九九0年就已是慈濟的會員了。只是善款都交由友人輾轉處理,並沒刻意留意是捐給哪個團體。但也許就是有那樣的善因,才有日後的好因緣吧!
  搭上慈濟列車,當時車上有好幾位慈濟人在穿梭引導,後來才知道那就是委員和慈誠,他們輪流介紹慈濟世界的點點滴滴,並細說個人與慈濟的因緣,是那麼的真,那麼的誠,我發覺自己好喜歡他們的笑臉。原來他們都習慣擦上「慈濟面霜」,所以每個人都那麼和顏悅色,舉止莊嚴,令人心生法喜,我好仰慕他們!

  參訪精舍時,雖然對佛教沒有多大了解,但那兒流露出來的人文氣息,卻深深打動我的心,才知我已找到了心靈的故鄉。

老師心,菩薩心

  到達了尚在建築中的靜思堂,地下室坐滿了來自全省各地的老師。在一連串的活動過程中,我終於發現了內心長期煎熬的癥結所在。原來我犯了「慈濟十戒」中的第八條,沒有「調和聲色」,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心。對待學生,總以為責之切是因愛之深,所以往往用斥責的口吻,嚴格的態度去處理事情。直到唱教聯會會歌時,「老師心,菩薩心,愛之深,教之切。……大慈悲為室,讓心充滿愛。柔和忍辱衣,心心不打結。」就像當頭棒喝,醍醐灌頂,才讓自己有了省思的空間。
  一找到心中糾結的根源,就好想尋求解脫之道。因此,開始主動積極地參與慈濟的各種活動,每一次的活動,就像在洗滌蒙塵已久的心。從師兄師姐們的心得分享中,漸漸找出自己該調整的方向。也利用寒暑假回花蓮參加營隊,吸收慈濟人文精神,參與教學活動的帶領,然後就像充足了電的電池,再慢慢把電放到教學中,竟意外發現課堂上更能得心應手,因此心胸漸漸地開闊起來,信心也復活了,從此開展教學生涯的新契機。

教學生涯的新契機

  接觸慈濟,是今生最佳的際遇;能歡喜做慈濟,是一生最大的福報;而實施靜思語教學,更是找到心靈最踏實的依歸。
  當我體悟到上人說的:「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便毅然加入了委員的行列,我要發揮生命的功能與良能。於是「我能,我付出,我更能。」在勇於承擔、樂於配合的歷練中,我著實成長了很多。
  由衷感恩靜思語教學始祖-吳秀英師,將上人的智慧法語融入教學中,為我們做了良好的典範,讓我們有所依循。教聯會也不斷提供各種資源,幫助我們成長。回顧將近十年的靜思語教學歲月裡,真的是教學相長,利人己,而自己受益最多。在靜思語的薰陶下,自己剛強的心性漸漸地變得較柔軟,凡事會理性地反觀自我,不像先前總愛指責別人。
  在學校裡,面對不同習性與家庭背景的孩子,因為自己心念的改變,對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不再那麼吹毛求疵,其實,給別人空間就是給自己留退路。
  開始實施靜思語教學時,深怕會被誤解具有宗教色彩,所以僅節錄了一些適用的語句,都把它們涵括為好話教學。很慶幸多年來並不曾出現障礙,因此也給自己帶來了莫大的信心。
  凡走過必留下足跡,低年級的孩子雖小,但可塑性更強。雖然每個班級都只帶兩年,但從畢業之後孩子寫回來的信函中,令人感到無比欣慰。印證兩年來點滴的靜思語教學,對他們的人格培養已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善與愛的種子,已在大部分的孩子心中萌芽。

常規訓練

  善用靜思語於班級經營,班級經營好,教學即可事半功倍。因我向來都教低年級,謹在此提供一些個人經驗作為參考:
  新生訓練時,就可掌握最佳時機,展開奠基的功夫了。首先,教學情境要先佈置好,可將常規訓練的基本要求,以好話或靜思語壁報先張貼在教室牆壁上,當天一一加以說明,以後隨時可再觀機逗教,適時提醒。
  例如:要引導同學之間和氣相處,不要動手成性,可用「學點頭、學低頭、不要學拳頭。」這句好話來點醒。
引導孩子不要為一點小事就打小報告,可用「取笑別人不禮貌,讚美別人才是好。」或「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引導營養午餐不要挑食,或任意倒掉飯菜,可用「好孩子要惜福,把飯菜吃光光。」
  對愛生氣的人,可用「君子量大,小人氣大。」或「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來提醒。
當然,好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一蹴可及。需用心的孕育,靠點滴的累積。而靜思語教學正可以發揮它的功效。一系列大愛引航教學指引和各種學習單,為我們提供那麼完整的題材,何樂而不為?

上課前閉目靜心
  常規建立好,更要想辦法讓孩子高高興興來上學,快快樂樂地學習。低年級更需要以寓教於樂的方式,來消除彼此之間的疏離感。因此,團康活動成了很好的媒介。
  未進入慈濟前,我就很喜歡參加團康活動,因為團康可讓人精神鬆綁,帶來歡樂。進入慈濟之後,接觸到柔美的手語,更能令人靜思,體悟生命。因此我喜歡結合兩者,引用具有慈濟人文素養的手語團康,帶給孩子們歡樂,更能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心不專,念不一,做事就難以成就。我喜歡孩子的學習能動靜分明,因此當下課玩得很興奮,上課如何儘快地將情緒平息,用心聽課,我使用了一招,效果不錯,提供作為參考。
  當聽到上課鐘聲響畢,班長數到五後,全班站好唱首平和的歌,唱畢,邊坐邊念「吸入心寧靜,呼出口微笑,安住於現在,此刻多美妙。」,靜坐約數分鐘後,老師任意說句學過的靜思語,大家隨即正視老師,開始上課。

愛的擁抱

  上人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是我們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所以腦筋隨時在接受激盪。當發現班上有些缺愛的單親小朋友,為了傳遞對他們的關懷,軟化他們粗暴的行為,所以我又想到了一招。現在每天小朋友最期盼我給他們的鼓勵,也就是這招「愛的擁抱」。
  每天榮譽榜是依各組小朋友的表現加減分,放學前統計,得分5分以上的那一組就可與老師愛的擁抱。由剛開始的靦腆,到最後都用奔跑式的熱情擁抱,有幾位重量級的孩子,幾乎令我快招架不住,大家卻樂得笑呵呵,那種溫馨的感覺,就像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愛。上人說「要以媽媽的愛心,對待天底下的孩子;要以菩薩的愛心,教育自己的子女。」你對他們有了愛的存款,彼此心連心,他們就會接受你的教誨,樂於學習。
  雖然年齡日長,但總感覺仍擁有一顆赤子之心,更喜歡享受學習的樂趣,因為終身學習可感受到那股蓬勃的生命力,而慈濟世界更是一個多元化的學習磁場。願與我有緣的孩子們,能感受到我對生命的熱愛,跟我一樣擁有一顆樂觀進取的心,勇於承擔責任,將來也能好好發揮生命的功能與良能,那將是我這一生從事教育最大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