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7

2教學心得
慈濟人文在交大
國立交通大學 黃漢昌教授
  
  我在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教,或許因為我是「教聯會」的老師,教學月刊的編輯師姊很自然希望我談談「交大的靜思語教學」。
  《靜思語》是上人的智慧結晶,教導我們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無限的價值,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國家,慈及萬有,心包太虛,言淺而意深,我認為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教材。
  但我不知自己算不算在做「靜思語教學」。
  由於因緣聚會,交大是新竹第一個開設「慈濟人文」課的大學,但還沒有名為「靜思語教學」的課程開設,如果不執定於科目名稱,則靜思語內涵實即慈濟的人文精神,說交大已開始有靜思語的教學,卻也合理。

開課緣起
  我在民國九十年二月,參加慈濟第四期的大專教師靜思營,儘管我讀過一些書籍與報導,對慈濟的史蹟故事也有些耳聞,在花蓮精舍數天的所見所聞仍至今難忘:出家人堅持不受供養,堅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古訓,縫鞋、作燭,自力更生;不識字的阿婆以圖為文,只為徵信;種稻、賣地瓜的艱難,找地蓋醫院的無助,我從來沒那麼笑過,也沒那麼哭過,我震驚於慈濟人所展現的文化厚度,那種禮樂,既現代,又古典。
  九十年四月下旬,我隨營隊到慈濟援建的學校參觀九二一希望工程,從新社國小到旭光中學,我見證慈濟文化對學校工程的深層改造,更深深為證嚴上人的慈悲精神所懾服,我相信:學校最應該教導而又最欠缺的,就是這種人文教育,有禮,有樂,更有慈悲。
  我認為所有的學校都需要這種人文教育,交大自不例外。
  九十學年開始,我在交大開設慈濟人文課程,全名是「傳播報導與慈濟人文」,一方面是要教導「寫作」,另方面更希望帶入「人文關懷」。我深信:寫作不只是技巧,寫作根本就是作者生命的展現,所謂「言為心聲」,有了真正的關懷與慈悲,有了真正的生命感動,發而為言,必然動人。

課程考量
  交大雖是理工起家,但追求自然科技與人文藝術的平衡,也是歷任校長共同的心願,目前校園內有多件雕塑名家楊英風的作品,圖書館也經常有名人的文藝展覽,這可以看出學校領導人的用心。
  文藝活動當然是人文,但人文教育中還有更重要的,是教導怎麼做人,我認為這是所有老師,尤其是通識教育老師的責任。
  任何人都知道:教導「做人」遠比教「做事」或「知識」困難許多,西方人常講:「要教好一個孩子,需要全村人的力量。」我自知力量單薄,但還好,有慈濟人。

教學歷程
  我們的人文教育先從教室開始。每學期一開學,新竹的師兄師姊會把教室先行打掃布置,給學生一個窗明几淨的學習環境,牆上有靜思語選錄,也有道侶,矮櫃有慈濟月刊,給學生最好的境教,同時用行動證明:只要有慈濟人,世界就會更美好!
  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入體會人文,我們有合作學習。學生藉由讀書會,將所讀到的慈善或親身經歷的感人事蹟,與同學相互分享,儘管我沒規定學生讀靜思語,許多同學還是很自然會引用一兩句靜思語作結語。有時師兄師姊也和同學分享自己投入慈善或訪貧的經驗,以互相印證,在課程中,學習的互動不只是人與書,更是人與人。
  在心得分享當中,我鼓勵同學互相給對方「溫馨的回饋」;每當有師兄師姊來演講時,學生也會送上貼心的感恩卡,他們認真的聽講、誠摯的感謝,讓講師印象深刻。我認為學生能口說好話、應對得體,是課程中很重要的學習目標。
  每次演講前,手語老師會播放優美的慈濟音樂,再教手語。在一家人、母親的手、因為你因為我、一個乾淨的地球、最美的笑容等音樂聲中,教室內所有的人,感受到一種精神的契合,我讀過古代儒家「樂以合同」的理論,卻在自己的教室裡看到現代的呈現。
  專題演講中,主講人的親眼見證,往往最為動人,記得在陳金發師兄講完國際賑災後,有一位學生回饋說:
「我覺得陳師伯是個很神奇的人!乍見他時,看起來豪放、阿莎力,聽完演說後才發現,原來他也有這麼柔軟、慈悲的一面!同時也可看出,師伯對於國際賑災的投入,真的是不遺餘力,雖然我沒有切身參與國際賑災,卻也從他的眉宇神情中,感受到災民的困境與窘迫,感謝您精采的演說,在前半段帶來歡笑,也在後半段帶來淚水,在笑與淚的激盪中,我再次感受到慈濟的人性光輝,這種如沐春風的感覺,真好!」
  真正的學習不止於聽到、看到,還須做到,而我相信:真正的教育經常發生在教室以外,在真實生活當中,所以我們需要戶外教學。
  慈濟人在上人的精神感召下,無怨無悔、付出無所求,早在世界各地撒播愛的種子,建設南非的學校、改造印尼紅溪河、救援阿富汗……,這些真人真事,是教報導寫作最真切、最及時的素材。但耳聞不如目睹,看過不如做過,在課程中,我們有參訪與實作,在禮拜六或禮拜天,我們帶著交大學生去關懷老榮民、照顧腦性病患、體驗資源回收、參觀希望工程,目睹援建學校所展現的建築文化,體驗如何照顧病患與老人,學生不只學到「寫作技巧」,更學會「感恩」!

反應與回饋

  本課程剛剛開設時,許多學生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來上課,不少學生上通識課更早有「混」的心理,但經由同學的心得分享中,我感覺到同學有真正的成長與改變,一位學生說:

  「我發現,上這堂課的同學,大家都很少翹課,所以幾乎每次上課都可以看到大家。加上大家都會上台報告,所以大家都看過彼此,所以也就認識了很多人。有一次,我走在路上的時候,有一個也是班上的同學,看到我就和我打招呼。我本來想說我認得他,他大概不認得我,沒想到他和我打招呼,真是讓我感到很意外。我就覺得,大家應該會覺得班上的同學都是好人,所以也不害怕和對方接觸,因為在課堂上很多人也都把自己的心事講出來,把大家當好朋友。」
  一位同學在新竹榮家的參訪之後,他這麼寫道:
「在參訪完榮民之家以後,心裡有一種幸福的感覺;從一開始在學校集合期待的心情,路上聊天愉快的心情,和爺爺們聊天小心卻不緊張的心情、發表感想時興奮的心情,到回來以後很充實、很幸福的感覺,都很開心、很積極,就好像替自己乾涸的心田灌水。我覺得這種幸福的感覺,是經由幫助的別人得來的。」
  有學生覺得慈濟的人文課程,使他在低潮期能度過難關,以下是一位同學的期末反省:
  「這學期開學以來,我陷入了很糟糕的低潮。雖然說從大一開始就有一點點,對生活態度的調整都不好,不過這學期初卻更糟,過著對很多事都不抱著希望、很無力的生活。可是每到星期二,我都會很開心來上課,…上完課時,我都會感覺充滿了愛心,覺得身旁的人都是好人,很想要付出自己的愛心,不過這種感覺通常撐不過一兩天。但也幸好上課的時候來補充一下能量,不然恐怕會很糟糕。……總之,重點是:還好,上課的時候可以來課堂充電一下,算是救了我。我在想,說不定也有像我這樣的人在班上,那麼,這堂課就很重要了,希望以後老師都可以開這門課。」
  類似的心智成長與行為改變,無法在此一一列舉,交大一向很重視學生教學反應的意見,很多同學在學期末的反應是:他會介紹同學選修本課程,我相信慈濟人文課程帶給學生的教育是正面的。

結語
  交大的慈濟人文課目前已邁入第四個學期,我們努力把教室拉出校園,拉到社區、拉進社會,讓學生離開電腦的虛擬世界,走入真實世界,走入人群,去看見世間的苦難,去發現自己的責任,我發現:這種開發心靈高度的教育,是學生最迫切需要的。每當學期結束時,總有同學告訴我他收穫滿滿,問我能否修改課名,以便他們下學期繼續選修。為了讓更多沒上過課的同學有機會來修,我笑笑但搖頭作答。其實,這是一門沒有終點的生命課程,修課結束,真正的學習才剛開始,但我相信:修過課的交大學生,一定更能瞭解人間的苦難,更懂得知足感恩、回饋社會。我在此要感謝所有慈濟人對本課程的協助,當然,最感恩的是上人,沒有她老人家開創慈濟世界,就沒有這一切。